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8-29 14:48:34
新湖南記者 唐雨琪
今天如果問大家一個問題:
七夕怎么過?
有一個回答一定少不了
而且占比可能還很大
那就是——“不過!”
(別問小編是怎么知道的.....)
福州七夕戶外大屏。圖源:網(wǎng)絡
近年來
大家日子過得越來越精打細算
“搞抽象”也成為一種流行的精神狀態(tài)
好多人對情人節(jié)這類節(jié)日
都生出了一股淡淡的“抵觸”
什么鮮花、巧克力和燭光晚餐
都不過是“消費主義的陷阱”
什么白色、黑色、銀色情人節(jié)
“我連情人都不想有”
泉州七夕大屏。圖源:網(wǎng)絡
甚至許多城市的戶外大屏上
也開始在這一天“帶節(jié)奏”
“上新”了各種帶著幽默與自嘲的標語
比如能讓打工人瞬間共鳴的:
“別問七夕怎么過,要上班,好難過”
能讓單身貴族們看破防的:
“你感情路上不順嗎?”
“順啊,一路上都沒什么人”
沈陽的七夕大屏。圖源:網(wǎng)絡
還有帶著獨特地域風味兒的:
“愛情就像鍋包肉,涼了梆硬”
“就像大醬,咸(閑)的唄”
以及無差別適用于所有抽象人群的:
“七夕怎么過?”
“我SVIP直接跳過”
“你再問我,七夕怎么過?”
“大人不記小人過”
......
長沙七夕戶外大屏。圖源:網(wǎng)絡
人們用玩笑和戲謔的方式
在拒絕著“浪漫愛”的傳統(tǒng)表達
不是不相信愛情
只是厭倦了被消費捆綁的浪漫
不是不渴望愛情
而是希望在奔赴愛情的路上
能少一些不必要的“攔路虎”
愛情不非得是華麗、貴重、被強調的
也可以是更平常、舒適甚至被調侃的
不過
就算你不想過分慶祝
甚至身邊沒有戀人
也依然可以過七夕
因為七夕節(jié)
從來就不只有愛情這一種敘事
清·陳枚《月曼清游圖——桐蔭乞巧》。圖源:網(wǎng)絡
它還有一個更接地氣的名字——
“乞巧節(jié)”
在古代
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
不是會情人、送禮物
而是向“織女”許愿、求“巧”
什么是“巧”呢?
對于自幼修習“女紅”的古代女子們而言
這個“巧”表面上看
是一雙能引線如飛
織云錦、繡繁花的靈巧之手
七夕之夜,女子們會在庭院中陳設瓜果,虔誠祭拜織女星后,取出五彩絲線和連續(xù)排列的七孔針或九孔針,借著朦朧的月光引線穿針,率先完成者便“得巧”,意味著她將獲得織女賜予的靈心巧手。圖源:網(wǎng)絡
而若以更深遠的目光回望
女孩們在這一天
通過對月穿針、投針驗巧、喜蛛應巧
等各種各樣的“乞巧儀式”
所求的遠不止于“巧手”
她們更是在向星空許愿
愿自己能經(jīng)營出一份美好生活
古時女子在七夕“投針驗巧”是乞巧活動中的重要一環(huán),通常是在七夕正午,女子們將針投于日曬后的水面,以水中投影占驗巧拙,若針影如云似花則為“得巧”。圖源:網(wǎng)絡
“巧”是手藝、是本事
是那個時代里
屬于女性的智慧、尊嚴與生計依托
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
同樣如此
這份“巧”
是一種內在的力量
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
最樸素、明亮的人間煙火
女子們會在七夕夜捕捉“喜蛛”置于盒中,次日清晨開盒觀其結網(wǎng)疏密,若網(wǎng)密而圓,便是“得巧”,預示心靈手巧。圖源:網(wǎng)絡
所以,為什么不過七夕呢?
與其說它是情人節(jié)
不如說它更像是一個
關于祈愿與自立的日子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這一天
更愛自己、更愛生活一點
相信那份踏實而明亮的“巧”之心
會跨越千年
來到你身邊
責編:唐雨琪
一審:冒蕞
二審:周文博
三審:朱定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