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進軍 常德融媒 2025-08-25 07:56:41
常德人喜歡把“吃早餐”說成“七早飯”。早餐除了米粉,穿眼粑粑和煎米茶必須有一席之地。
武漢人叫面窩,長沙人叫蔥油粑粑,常德人則叫它穿眼粑粑,雖然各有其意,但我覺得常德的叫法更具形。經(jīng)過高溫油炸后,米漿脫胎換骨變成外脆內(nèi)酥的粑粑,不論是就著熱乎乎、香噴噴的煎米茶吃,還是泡在米粉湯里,都是舌尖一絕。
穿眼粑粑給你不一樣的滿足感
煎米茶的誕生據(jù)聞與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有關(guān)。如今,煎米茶與米粉、穿眼粑粑等常德當?shù)貍鹘y(tǒng)小吃形成的早餐組合,成為常德市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常德博物館旁邊的博物巷里,有一家沒有招牌的小推車。攤主魯姐于2016年3月在此經(jīng)營,所炸制的穿眼粑粑外殼焦脆,里面軟嫩飽滿,配上她熬制的煎米茶,是許多常德人心中的早餐最佳搭檔。
魯姐的手推車用了近10年
位于江北城區(qū)中心的雞鵝巷,原是明朝正德年間榮王府喂雞養(yǎng)鵝的地方。如今不過百來米的巷子,在城市變遷中依舊保留著最市井的生活氣息。1986年到現(xiàn)在,隱藏在雞鵝巷里的鑫劉記老字號度過了近40年光陰。來到這家“老字號”,在收銀臺付款點餐,你就會得到相應(yīng)的幾個竹牌牌,像極了兒時的感覺。
剛起鍋的穿眼粑粑
米漿的味道在高溫下吸引著顧客
桂玉粉館就在江北城區(qū)洞庭大道金丹醬板鴨店鋪旁,雖米粉是“當家花旦”,但穿眼粑粑和煎米茶每天的營業(yè)額也不容小覷。當年懸掛的“桂元粉館”招牌已改為“桂玉粉館”,初以為是換了主人,實則是營業(yè)執(zhí)照登記管理的規(guī)范化需要。
如果你肚皮夠硬,端了米粉買了粑粑還想配一籠小包子,那碧波游泳館對面體育路上的鶴翔粉館少不了一去。粉館與隔壁的包子鋪持續(xù)成就著相互的輝煌。
火鉗是炸制穿眼粑粑的靈魂工具
在常德,這兩種食品的搭配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果腹功能。點上一份穿眼粑粑和煎米茶,一個被香氣熏迷糊的早晨,就此開始。
責編:李杰
一審:李杰
二審:魯融冰
三審:廖聲田
來源:常德融媒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