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5-08-23 07:56:19
走在大街小巷,你也許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的包包上都掛了一個或幾個玩偶。有一“娃”難求的Labubu,有“佛系頂流”卡皮巴拉,有博物館推出的特色毛絨,也有追星、追戲劇的群體間流行的文字掛牌。一個小小的包掛,既讓自己愉悅,也傳遞著一種身份認同。
也許你還會發(fā)現(xiàn),最近很多人熱衷于“搭子社交”。健身搭子離開健身房后便互不打擾,圖書館的學習搭子合上書本便各自回歸生活,電影搭子在觀影結束后也自然解除搭子關系……這種精準陪伴的社交方式,既無壓力,也放大了興趣帶來的樂趣。
同樣在年輕人中受歡迎的,還有在電商平臺走紅的“愛因斯坦的腦子”“好運噴霧”“樹洞傾聽”等。這些虛擬商品,讓人們那些微小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處安放的情緒或壓力,得以被看到、被接納、被理解。
以上種種,載體在變,類型在變,但都指向了同一個詞:情緒價值。在一個加速流動的社會中,我們每個人其實就如同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所說的“原子化個體”那樣——或許排列得非常緊密,但又同時彼此孤立。因此,渴望真誠陪伴、重視情緒療愈、追求對美好生活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也就成為了更多人的情感剛需。
情緒價值,也隨之內(nèi)嵌于我們的消費觀念、社交方式、親密關系、職場互動等多元的社會領域之中。一起閱讀《光明日報》刊發(fā)的《從“情緒價值”的流行看當代青年的社會心理訴求》原文,跟隨專家學者一起,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去讀懂當下中國青年群體的這一流行現(xiàn)象吧!
從“情緒價值”的流行看當代青年的社會心理訴求
與談人
呂小康 南開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陳滿琪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陳麗君 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齊玥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
記者 王琎 冀文亞
1,從個體與社會的雙重視角理解“情緒價值”
主持人:追求情緒價值是當下中國青年群體的一個流行現(xiàn)象。什么是情緒價值?如何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理解情緒價值?
呂小康:情緒價值雖是近年來流行的大眾用語,但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消費行為領域并得到重視。這一概念強調(diào)顧客在產(chǎn)品使用、服務體驗或品牌互動過程中感受到的情感收益,即積極情緒體驗(如快樂、滿意、安全感)與消極情緒體驗(如失望、沮喪、焦慮)之間的凈差值。提升產(chǎn)品或服務的情緒價值,能夠增強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使企業(yè)在市場中獲得更強競爭優(yōu)勢。后來,情緒價值逐漸從商業(yè)領域拓展至社會生活領域。
陳麗君:情緒價值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內(nèi)涵。例如,親密關系中的情緒價值是伴侶通過穩(wěn)定情緒支持、深度共情與積極反饋,在焦慮時提供安撫、低谷時傳遞鼓勵、沖突中給予理解,使雙方持續(xù)獲得“被看見、被接納、被尊重”的核心情感能力,成為超越物質(zhì)條件關系的核心競爭力;在職場中,情緒價值是年輕員工通過抵制精神控制、拒絕空頭承諾,追求平等溝通、邊界自主與人格尊嚴,將和諧氛圍、被尊重感視為與薪酬同等重要的勞動補償核心維度;在休閑方式上,情緒價值是通過媒介內(nèi)容獲取即時心理代償,通過輕松綜藝等填補獨處空虛,在碎片化生活中構筑可預測的愉悅舒適區(qū),實現(xiàn)低門檻情感補給,等等。
在重慶市北濱路,來自各地的游客擺出“吃”輕軌的姿勢拍照(5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2,“情緒價值”的多元表現(xiàn)及其實現(xiàn)途徑
主持人:青年群體追求情緒價值有哪些典型表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又反映出當代青年的哪些心理訴求?
陳麗君:年輕人對情緒價值的追求滲透在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選擇伴侶時特別在意自己的情緒對方是否“接得住”,在職場上拒絕畫餅式管理,閑暇時常用輕松綜藝、搞笑短視頻來佐餐、解壓和助眠。這些現(xiàn)象絕非孤立行為,其背后蘊含著青年群體在特定社會結構下,對心理安全感、個體尊嚴、自主空間及情感聯(lián)結等深層次需求的主動回應與滿足。
陳滿琪:具有即時性與補償性的情緒消費,也是青年群體普遍采用的獲取情緒價值的方式之一。市場敏銳捕捉到青年群體的情緒價值需求,“Labubu爆火”、追求特定休閑方式等現(xiàn)象由此應運而生。它們意在通過具象可感的物品或體驗,為個體提供情緒安慰、身份認同與精神慰藉,以緩解現(xiàn)實壓力與內(nèi)在焦慮。比如,許多青年會在情緒低落時購買盲盒、手辦、香氛蠟燭等“治愈系”物品,不為實用性,而在于物品所承載的陪伴感與情緒投射;又如“City Walk”“圍爐煮茶”“飛盤社交”等新型休閑活動的興起,也是青年群體在都市孤獨感與高壓工作間尋找微小幸福與情緒聯(lián)結的方式。這不僅體現(xiàn)了青年群體對正向情緒體驗的渴望,也折射出他們在社會競爭、身份焦慮和關系疏離背景下,對情緒價值的主動索取與心理補償,成為連接外在社會與內(nèi)心世界的一種策略性選擇。
年輕人在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qū)的一處茶空間里“圍爐煮茶”。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3,“情緒價值”流行背后的社會心理基礎
主持人:追求情緒價值反映了新時代青年在哪些層面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看待追求情緒價值的利與弊?
呂小康:青年群體對情緒價值的追求,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生動注腳,反映了其主體意識的覺醒、情感智慧的成熟以及對更高質(zhì)量生活體驗的追求。這種對情緒價值的高度重視與主動建構,不是簡單的感性偏好和刺激尋求,而是反映出社會轉型期青年群體心理需求的代際演進與價值重構過程。具體而言,有以下兩方面特征。
一方面,工具理性與情感理性并重。青年一代并不是拒絕實用價值和績效指標,而是拒絕實用至上、績效至上等“唯指標化”的偏頗導向,強烈表達出作為獨立情感主體而想要被看見、被理解、被尊重的內(nèi)在需求。對情緒價值的追求,是他們對人格完整性的捍衛(wèi),體現(xiàn)了新時代青年從基本生存向全面發(fā)展、從物質(zhì)滿足向精神豐盈的需求躍升。
另一方面,邊界意識的覺醒和對“適度關系”的看重。與強調(diào)情感需求并行不悖的是當代青年對社會關系“邊界感”的空前重視,他們更期待在適度的社會連接中守護個人的主體性。其在追求情緒價值時,強調(diào)的不是單方面無限的供給或索取,而是對等與適度,是個人與自我、他人、他物、他事之間的一種“適度關系”。這種強調(diào)“適度”的智慧,使得青年得以在應對周遭壓力和各種不確定性時能夠保持心態(tài)的韌性,在復雜而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實現(xiàn)身體與心靈、理想與現(xiàn)實、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
人們身著古裝乘坐藍花楹主題觀光巴士。新華社記者 高詠薇 攝
4,為青年群體構建積極健康的“情緒生態(tài)”
主持人:社會如何才能提供更多情緒價值,保障和提升青年群體的情感福祉?
陳滿琪:拋開情緒價值的來源不談,僅就情緒價值的“價值”本身而言,它對個體具有一體兩面的特性:一方面,它為個體提供了被理解、被接納的情感體驗,使人獲得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充盈;另一方面,若對情緒價值的依賴逐漸取代個體自我調(diào)節(jié)機制,便可能陷入持續(xù)向他人索取情緒支持的被動狀態(tài),進而弱化心理韌性、自我成長與獨立應對的能力。
真正高質(zhì)量的情緒價值應當是有尺度的、具成長性的。它不是無限制的安撫與迎合,而是一種既能提供情緒慰藉,又能激發(fā)自我反思和內(nèi)在力量的支持形式。重點不在于社會如何一味“滿足”青年人對情緒價值的需求,而在于青年人如何通過有邊界、有節(jié)制的情緒支持獲得更清晰的自我認知和更健康的心理成長路徑。
在這一過程中,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的培養(yǎng)尤為關鍵。越來越多青年主動參與“情緒筆記訓練營”等新型心理成長活動,幫助自己不再依賴外界提供單向度的情緒價值,而是逐步建立識別情緒、命名情緒、調(diào)節(jié)情緒的能力,實現(xiàn)從“被動安撫”到“主動調(diào)節(jié)”的轉變。只有將情緒價值轉化為成長動力,青年才能真正擺脫情緒困境中循環(huán)索取的消耗模式,走向更具彈性的發(fā)展路徑。
責編:符碩
一審:符碩
二審:曹嫻
三審:李偉鋒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