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戶端 2025-08-22 16:46:03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謝小莊
在漣源市斗笠山鎮(zhèn)金鈴村,有一所不起眼的村小。這里沒有城市的繁華,卻有一群渴望知識的孩子,和一位用青春與愛為他們點亮前路的教師——周友連。26年來,她以講臺為田、以粉筆為鋤,在孩子心中播種希望與光明。
金鈴學校的學生多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多有缺失。周友連把每個孩子視如己出,不僅傳授知識,更給予母親般的關懷。她的辦公室里常年備著餅干、小饅頭、創(chuàng)可貼和碘伏;柜子里整齊疊放著干凈的舊衣舊鞋——那是她從自己女兒和親朋那里收集而來,專為雨天淋濕或低年級尿褲子的孩子應急準備的。
2020年初疫情防控期間,學生邵雯因父母被困外地,網課學習非常吃力。周友連多次開車上門,隔門教她操作手機、梳理知識。
“周老師的口袋里好像總有糖。”畢業(yè)多年的學生邵慧回憶,“小時候怕打針,她悄悄塞給我一顆糖,說‘吃了糖,疼就變成甜的了’。”一次考試失利,邵慧在作業(yè)本上收到周老師畫的笑臉,旁邊寫著:“下次進步一點點就好呀。”
她在批改作業(yè)時,總會在錯題旁畫一個空心的星星,學生訂正后便可涂成金色。這自創(chuàng)的“星光評價法”,點亮了許多學習困難孩子的信心。她還細心地為每個人的作業(yè)本包上書皮,笑著說:“書本整潔,孩子才會更珍惜知識。”
她積極推動農村網絡聯校建設,努力讓鄉(xiāng)村孩子享受優(yōu)質教育資源。盡管獲得“優(yōu)秀教師”“網絡聯校先進個人”“漣源市第三屆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等榮譽,但她始終說:“這些榮譽屬于所有堅守鄉(xiāng)村的教育者。”
去年體檢,醫(yī)生看著她的X光片提醒:“頸椎變形嚴重,要多休息。”她卻悄悄把診斷書鎖進抽屜,第二天仍準時出現在教室門口。
作為學校教學管理者,她全力協助校長完善制度、狠抓常規(guī),使學校從全鎮(zhèn)末位躍居近五年綜合排名第一,2021至2023年連續(xù)三年被評為全鎮(zhèn)教育教學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她指導的陳娣娜、周梅芳、陳姣等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已成為校級或市級骨干教師。
51歲的周友連已在這里耕耘了二十六個春秋。歲月爬上了她的鬢角,但她眼中的光芒依舊熾熱。她教過的學生中,有的成了教師,有的做了醫(yī)生。一位剛走上講臺的年輕教師寫道:“您說教育是讓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被偏愛’,現在我也這樣對待我的學生。”
夕陽斜照,映亮她批改作業(yè)的身影,筆尖摩挲紙面,沙沙細響,仿佛仍在低語著一個關于愛、關于堅守的故事——她在方寸講臺之上,把平凡歲月過成了學生記憶里最溫暖的光。
責編:王美慧
一審:王美慧
二審:肖洋桂
三審:周俊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