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8-20 16:11:28
文 \ 陽奇峰
麗江的雨總帶著股纏綿勁,像要把雪山的故事泡軟了說;而湘西南的新寧,夫夷江的水也總裹著崀山丹霞的溫潤,要把瑤漢人家的歲月揉碎了講。撐著傘站在木府門前,青石板上的水洼映著朱漆大門,“木府” 二字鎏金熠熠,兩側(cè)對聯(lián) “鶴書不到白云閑” 悄然泄露天機 —— 古時 “鶴書” 代指朝廷詔書,這漫卷的閑云里,藏著木氏土司六百年的守與通。恰如千里之外的新寧,夫夷江畔的古碼頭邊,青石板上還留著湘桂古道的馬蹄印,那是瑤漢商隊、戍邊將士踩出的 “通”,而崀山深處的瑤寨鼓樓,便是世代守護家園的 “守”。
(新寧崀山)
玉龍雪山的風(fēng),總帶著點金沙江水的清冽,掠過雪粒拂過木府飛檐;新寧的風(fēng)也裹著夫夷江的水汽,攜著崀山丹霞的暖意,漫過窨子屋的灰瓦。木府的黛瓦在雨中泛著溫潤的光,像一頁被歲月摩挲得發(fā)亮的舊書;新寧的窨子屋也似這般,土黃色的墻面上,瑤家挑花繡的紋樣與漢家磚雕共舞,翻開時,滿紙都是湘西南的煙火與傳奇。都說 “北有故宮,南有木府”,可這座藏在麗江古城深處的宅邸,哪里是 “知府宅邸” 四個字能框住的?它是土司時代的印章,是納西人用百年光陰壘起的歷史容器,正如新寧的觀瀾書院,不是 “書院” 二字能定義的 —— 那是清代學(xué)者鄒漢勛講學(xué)的講堂,是湘軍子弟啟蒙的私塾,每一磚一木里,都浸著瑤漢民族的心跳。
(玉龍雪山)
跨進(jìn)木府門檻,大坪的開闊撲面而來。苔蘚在石板縫里怯生生探出頭,恍惚看見百年前的茶馬商隊在此卸貨,聽見馬蹄聲碎里夾雜著藏地喇嘛的經(jīng)語、大理商人的吆喝、明朝驛使的傳報。這場景總讓人想起新寧夫夷江畔的古碼頭:當(dāng)年湘桂古道上,瑤民背著山貨從崀山下來,漢商推著布匹從衡陽趕來,甚至清軍的驛卒也曾在此駐足,遞上來自長沙府的軍情文書。如今木府的游客傘花與新寧古碼頭的觀光竹筏,都是時光的漣漪,一圈圈漾開兩地的前世今生。木府的大坪是納西族在西南邊疆的 “驛站”,新寧的古碼頭也是瑤漢兒女在湘西南的 “窗口”—— 都敞開著,把山外的世界迎進(jìn)來,也把自家的聲息送出去。
(麗江木府)
議事廳的紅柱撐起一片天,三朝帝王的御匾懸在檐下,“誠心報國” 是明太祖的期許,“輯寧邊境” 是明成祖的托付。這些來自京城的墨寶,本是皇權(quán)的注腳,卻在納西的風(fēng)里長成了紐帶。洪武年間,木氏土司阿甲阿得率部歸附,朱元璋親賜 “木” 姓,抹去了邊疆與中原的隔閡;這赤誠,與百年后新寧湘軍將領(lǐng)劉長佑的堅守如出一轍 —— 咸豐年間,劉長佑率楚勇出湘,后任云貴總督,以鐵血手段平定邊疆叛亂,把 “守土衛(wèi)國” 的誓言刻在了西南的土地上。當(dāng)年朱棣賜給木府的金匾走了三個月,每過驛站必鳴鑼示眾;而劉長佑平定云南后,清廷賜的 “勛高柱石” 匾額從京城運往新寧,也走了兩月有余,每經(jīng)一縣,百姓都夾道相迎 —— 那哪里是送匾?是朝廷把對納西族、對湘西南兒女的認(rèn)可,分別釘在了麗江與新寧的土地上。
進(jìn)入議事廳,仰頭望那藻井,金龍在藍(lán)底彩繪間翻騰,金絲纏繞的榫卯如時光的經(jīng)緯,把皇權(quán)與匠藝織成網(wǎng)。這僭越般的龍紋是朝廷特許的恩寵,木府的一梁一柱,都在叩問 “邊疆” 與 “中心” 的邊界。就像新寧的劉氏宗祠,祠堂的梁柱上刻著漢家的龍鳳紋,卻也綴著瑤家的纏枝紋 —— 當(dāng)年劉坤一(新寧籍湘軍名將,曾任兩江總督)重修宗祠時,特意請瑤家木匠參與,他懂:湘西南的安穩(wěn),靠的不是漢瑤之分,而是 “和而不同”。木府議事廳里,木增土司曾與徐霞客對坐論策,案幾上擺著邊疆輿圖與朱熹的《四書章句》;新寧的觀瀾書院里,鄒漢勛也曾與瑤寨長老圍坐講學(xué),書案上攤著《康熙字典》與瑤家的《過山榜》(瑤族歷史文獻(xiàn))—— 兩地的智者都懂,要在群山間站穩(wěn)腳跟,靠的不只是刀箭,還有 “和” 與 “學(xué)”。
從議事廳往后走,腳步得放輕些 —— 萬卷樓就立在不遠(yuǎn)處,三層飛檐疊著,是全府最高的建筑。木氏土司偏要把藏書樓建得比議事廳還高,笑稱 “刀劍能守一時,書卷能傳百世”。樓前石階的青苔染了墨香,讓人想起新寧的觀瀾書院:當(dāng)年書院的石階上,瑤漢子弟一同晨讀,把《論語》的字句與瑤歌的調(diào)子都刻進(jìn)了青苔里。木府萬卷樓藏過上萬卷漢文典籍,還有木增土司的詩集《云薖淡墨》;觀瀾書院也藏過《史記》《資治通鑒》,更有新寧文人自編的《夫夷文鈔》,連瑤家的《過山榜》都被譯成漢文,收在書架的一角。萬卷樓的高,是納西人踮起腳尖夠向文明的模樣;觀瀾書院的窗,是瑤漢人伸長脖子望向世界的姿態(tài) —— 都不拒外,也不忘本,把山水的凜冽與書卷的溫軟,揉成了自己的骨血。
走到護法廳,“割股奉親” 的黑匾撞進(jìn)眼簾。嘉靖年間,土司木高為救母割股和藥,帝王賜匾的背后,是儒家孝道在邊疆的生根。這場景讓人想起新寧瑤寨的 “老人廳”:每逢節(jié)慶,瑤民會在此向族中長者行 “敬茶禮”,漢家祠堂里也刻著 “孝悌傳家” 的家訓(xùn) —— 中原倫理在麗江的木府、在新寧的瑤寨,都釀成了民族血脈里的蜜。護法廳是木府的 “心”,新寧的老人廳與漢家祠堂也是湘西南的 “魂”—— 不管議事廳、書院里迎來多少貴客,到了這里,都要回到最本真的模樣:是守疆的土司,是讀書的子弟,是雪山腳下的納西人,也是崀山深處靠天地與祖宗庇佑的瑤漢人。
木府的右邊是一進(jìn)三院的家院,廂房窗臺上或許曾擺過納西姑娘繡的披星戴月,廊下竹椅上,老土司或許曬著太陽看孫輩追落花。這自在的煙火,與新寧窨子屋的日常如出一轍:窨子屋的窗臺上,瑤家阿妹的挑花帕與漢家媳婦的布貼畫并排擺放,廊下的竹凳上,老瑤王與漢家掌柜湊在一起喝油茶,看孩子們在天井里追著流水中的丹霞石跑。木府的園林里,中原牡丹挨著納西山茶;新寧的庭院中,江南梅樹靠著本地玉蘭 —— 都不像皇家園林講排場,也不似蘇州庭院求精巧,只是自在地長著,像極了這里的人:把別人的好都接住,卻也不丟了自己的根。
木府后面的玉音樓是亞字型的納西建筑絕品,當(dāng)年用來 “承玉音”、擺禮樂,中原昆曲與納西古樂曾在此和鳴。這旋律,與新寧文昌閣的聲響漸漸重合:文昌閣的飛檐下,漢戲班唱過《牡丹亭》,瑤族長鼓舞的鼓點在臺下相和,甚至新寧的竹編藝人,會在閣邊編著竹籃聽?wèi)?,把曲調(diào)里的柔與剛,都編進(jìn)竹篾的紋路里?;蛟S木府某片瓦當(dāng)?shù)年幱袄?,還留著當(dāng)年的弦音;新寧文昌閣某根木梁的縫隙中,也藏著舊時的鼓點 —— 都是文明對話的回響,繞著時光不散。
來自玉龍雪山的風(fēng)還在吹,略過木府的飛檐翹腳;來自崀山的風(fēng)也在拂,掃過新寧的窨子屋與古碼頭。有人說木府是 “土司的王府”,新寧人說文昌閣、觀瀾書院是 “瑤漢的家”—— 可它們更像民族的 “日記”:木府記著納西的家國大義、文化交融,新寧的建筑記著湘軍的鐵血、瑤歌漢賦的共生,連木府的大坪、新寧的古碼頭,都記著往來的煙火。百年過去,土司制度、湘軍時代已成歷史,可木府與新寧的老建筑還立在那里,被當(dāng)?shù)厝俗o著,被往來的人看著 —— 它們不再是某個人的宅邸、某群人的書院,而是一個民族、一方水土,把自己的歷史、文化、念想,都藏進(jìn)建筑里的模樣。
風(fēng)又起了,拂過麗江游客的臉頰,也拂過新寧油茶攤前的食客。忽然懂了,為什么納西人提木府、新寧人說崀山,眼里都帶著溫柔的光 —— 這些不是冰冷的建筑與山水,是活的史詩:寫著他們?nèi)绾卧谌荷介g站穩(wěn)腳跟,如何把異文化釀成自己的養(yǎng)分,如何把 “根” 扎得深,把 “路” 走得遠(yuǎn)。這史詩沒有寫完,木府的磚縫里還在長新草,新寧的窨子屋墻角還在冒新芽;玉龍雪山的風(fēng)里傳著新故事,崀山的丹霞間也生著新傳奇。那些藏在飛檐、金匾、書卷、香火里的百年光陰,正順著風(fēng),悄悄融進(jìn)納西人與新寧人的日子里,一輩又一輩,慢慢往下傳。
(新寧崀山)
雪山依舊,丹霞未改,麗江的雨與夫夷江的水,還在把木府與新寧的故事,慢慢洇開。
(作者系新寧縣公安局民警、邵陽市作協(xié)會員)
責(zé)編:昌小英
一審:戴鵬
二審:曾佰龍
三審:鄒麗娜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