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8-22 16:41:27
文丨黃清衛(wèi)
根據(jù)“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改編的電影《東極島》,在一片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盛情中,終于和廣大影迷見面了。先不說該片運用現(xiàn)代工業(yè)化的大手筆制作,單說如今揭秘了這個大事件的來龍去脈,就足以告慰83年前那些為此事件拋頭顱、灑熱血的東極島英雄漁民們的英靈。
影片中的1942年10月2日,本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子。已經(jīng)被日軍封鎖、奴役了3年的東極島上,300多位漁民,他們被囚禁在這座彈丸之地的島嶼上,麻木不仁地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子。若用“屋漏偏逢連夜雨”來形容東極島上的漁民們,也恰如其分。為何?因為他們的生活,被一艘押送日軍戰(zhàn)俘的“里斯本丸”號打破了,從而使他們的命運來了個翻天覆地的改變!寫到此處,筆者以觀影者的身份,就從這部電影——家規(guī)中的人物形象刻畫、思想共情中的抗爭、舍生忘死大營救等方面加以闡述。
首先,是家規(guī)中的人物形象刻畫。
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家有家規(guī),國有國法”。大千世界,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東極島更不例外。島上300余口人,皆以打漁為生。而島上主事只能有一人,且不說地位名存實亡的李保長(李元興),因為他本身就是日軍面前的“提線木偶”,在島上沒有實權(quán)。實權(quán)人物則是在祖宗牌位前常跪不起、將一個“忍”字時常掛在嘴邊、刻在心里、被漁民們尊稱為“吳老大”的人。吳老大才是島上的“土皇帝”,他繼承祖訓而不敢有絲毫違背,凡事說一不二。他讓從小被自己收養(yǎng)的海盜后裔阿赑、阿蕩兄弟倆居于島南,單從不讓他們兄弟倆與眾漁民老死不相往來這一點上,就略見一斑。就這一點而言,吳老大封建家長制的形象就被刻畫得入木三分。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內(nèi)心世界非常復雜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他收養(yǎng)了阿赑、阿蕩兄弟倆,還收養(yǎng)了作為自己養(yǎng)女的阿花。當然,還有后面他挺身而出,阻止日軍帶走幾位漁民作為人質(zhì)的壯舉,為此,他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僅憑以上幾點,就足以將吳老大多重人物性格淋漓盡致地凸顯出來。
與此同時,影片中對主要人物阿赑、阿蕩、阿花、李保長、陳老師等人物形象的刻畫,亦是各有千秋。阿赑性格沉穩(wěn),凡事就圖個安定,他只想與自己心愛的女人阿花廝守終生,只想時時刻刻呵護著弟弟阿蕩,只想駕著屬于他們兄弟二人的木船,在屬于他們的海上世界快意人生。然而,生性善良、為人熱情活潑、天真無邪的阿蕩在救起一名英國戰(zhàn)俘后,兄弟倆的“矛盾”日益尖銳,彼此間的“戰(zhàn)爭”就此開始。終而,面對義薄云天的弟弟,哥哥阿赑被弟弟的所作所為融化,決定一起保護這名英國戰(zhàn)俘。
阿花則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女漢子”,她敢愛敢恨,骨子里根植著抗爭精神。她為了給養(yǎng)父復仇,拒絕了和阿赑私奔出逃,而后她毫不猶豫地用鐵錘砸破那道“男尊女卑”的封建石墻,從而率眾走上一條抗爭之路。李保長身兼數(shù)職,他不僅是保長,還是日軍的翻譯。他唯唯諾諾于日軍,和風細雨于漁民,做事見風使舵,誰都不想得罪,只想在夾縫中生存,這是他為人處世、性格圓滑的外在表現(xiàn)。陳老師滿腹經(jīng)綸,他雖然被漁民們嘲笑為“逃兵”,因為他之前的確是一名士兵。逃到東極島之后,他是以教書先生的體面形象游走于島上。他大口喝酒,詼諧幽默,有文人的風骨,堅決不教授學生日文,只教授學生岳飛的《滿江紅》……影片中這一個個鮮活生命個體的不同形象、不同性格集結(jié)而成的孤島群英像,在腐朽的、冥頑不化的族規(guī)中被拉大、被折射、被嘲諷、被尊重、被看見、被撫摸!
其二,是思想共情中的抗爭。
英國戰(zhàn)俘托馬斯·紐曼被阿蕩救回島上,他們二人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通過彼此間的口型、手勢等肢體語言,了解和表達對方的意圖。語言、人種有國界,然而,求生的本能、善意的表達、強烈的共鳴、無私的救助并沒有國界。基于此,阿蕩和托馬斯之間產(chǎn)生了思想上的共情,他們能從彼此的眼神中讀懂對方所要表達的真實意圖。而這樣的共情,似乎如暖流一樣傳遞給島上的每一個人,大家心照不宣地試圖很好地去保護托馬斯,這本質(zhì)上就是小島大愛的具象化。
然而,一隊日軍登島尋找戰(zhàn)俘托馬斯,就此差點讓全島遭受滅頂之災(zāi)。關(guān)鍵時刻,托馬斯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挽救了島上所有人的生命。此情此景,讓思想共情的阿蕩決定同托馬斯共存亡?!袄锼贡就琛背翛]前,阿蕩舍命與日軍少尉的搏殺就是有力的佐證。
當阿蕩在“里斯本丸”號上大顯身手的時刻,崇敬岳飛的陳老師,不愿再做人們口中的那個“逃兵”,他視死如歸地懷揣著無子彈的手槍去“刺殺”島上的4名日軍。這樣等同于赤手空拳的行為,最終讓他被日軍活活焚燒,他在熊熊烈火中慷慨就義。他試圖掙脫鐵索站起來,然而,在兇殘的日軍面前,一切都是徒勞的。他臨終前對李保長吼叫著:“李元興,不能跪,跪久了,就站不起來了……滿江紅,十遍……”。人們常說:“男兒膝下有黃金,跪天,跪地,跪父母”,他的所作所為,就是“精忠報國”的思想在激勵著他,他想舍生取義保島上300余口的平安。這一點,就已經(jīng)與英勇犧牲的吳老大的行為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也就是他與吳老大的共情之處。
阿蕩的死,激起了哥哥阿赑那顆熊熊燃燒的復仇之心。他在斬殺了島上的4名日軍后,毅然決然地獨自駕船去營救被困在“里斯本丸”號的英軍俘虜。因為他和阿花的骨子里刻有祖訓:“海上有難,必救”。其實這樣的祖訓,鐫刻著中國人骨子里的大愛與善良!一石激起千層浪,阿赑的英勇無畏,日軍的種種惡行,逼迫巾幗不讓須眉的阿花決定破釜沉舟,她要破女人不許出海的規(guī)矩,要同阿赑并肩戰(zhàn)斗。與此同時,李保長終而為阿花的行為所感動,他與阿花、阿赑、眾鄉(xiāng)親在此刻達到思想上的共情,他們無所畏懼地駕著漁船去拯救英國戰(zhàn)俘。
最后,是舍生忘死大營救。
人性閃耀的光芒就是大愛,這種愛,是不分國界的。這種愛,早已在東極島上播種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阿蕩救回托馬斯就是真實的寫照。二人的生死情誼不僅在島上,而且還在“里斯本丸”號上。當托馬斯被日軍處決并砍去頭顱的那一刻,再加上日軍在島上殘忍的殺戮,阿蕩內(nèi)心深處壓抑許久的復仇之火,終于如火山般爆發(fā),他選擇了與那名罪魁禍首的日軍少尉同歸于盡。阿赑終而被弟弟英勇就義的行為所感召,他只身返回“里斯本丸”號救助那些存活的俘虜。在此期間,阿花、李保長率領(lǐng)島上所有的船只揚帆起航,乘風破浪與阿赑一起救助在海上飄浮的英軍俘虜。
阿花的行為,沖破了傳統(tǒng)封建禮教。她手中高高揚起,又重重落下去的鐵錘,表面上看是砸在墻上,其內(nèi)核就是要砸掉遮擋在人們心間的壁壘,就是在證明她要擊碎一個舊世界,開始一個新征程的宣言。她在養(yǎng)父吳老大生前長跪的地方哭著、怒吼著:“……你忍,忍,忍有用嗎?”忍無可忍,無需再忍,一味在日軍面前忍氣吞聲去乞求茍延殘喘,倒不如拿命去搏。也許,這樣的搏命才會有生存下去的機會,她說到做到。出征救援的她,好似南宋水軍女將軍梁紅玉般,率眾駕著帆船,浩浩蕩蕩殺向日軍陣地。
營救戰(zhàn)俘的緊急關(guān)頭,“里斯本丸”號被巨大的海水壓力攔腰折為兩半,繼而就發(fā)生了嚴重的海上“虹吸”現(xiàn)象。眼看著乘坐日軍戰(zhàn)俘的漁船就要被吸入激流漩渦之中,在此生死攸關(guān)之際,李保長想讓自己作為“紐帶”,能夠?qū)⒕壬K與漁船牢牢固定,然而,他所有的努力以失敗告終。他在“完了,完了……”的絕望聲中被滾滾海水吞噬。此情此景,讓阿花等人痛不欲生。大家強忍悲痛,阿花集眾人智慧,最后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救助了384名英軍俘虜。為此,他們又擺脫了東極島被全島屠戮的厄運。
當然,這種前赴后繼的營救,讓阿赑、阿蕩以及李保長魂歸大海深處,但是他們的英雄事跡彪炳千秋。這場源于歷史事件,又突破于歷史事件的營救,不僅僅是一眾漁民的英雄壯舉,更是對日軍企圖掩蓋歷史罪行的有力回擊。它讓世界看到了被遮蔽的真相——在至暗時刻,中國普通人以血肉之軀書寫了超越國界的人道主義史詩,這正是民族脊梁最堅實的部分。
一部《東極島》,化身就是一首唱給東極島英雄兒女的贊歌。它的恢宏制作,是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影片中人物的吳老大、阿花、阿赑、阿蕩、李保長、陳老師、千金、萬兩、阿魁們……還有那一位不知名姓的,堅定地站立在漁船桅桿的最高處,左手高揚,目視前方,露出黝黑脊梁的小伙子。他們或犧牲、或活著、或永生。然而在恃強凌弱的侵略者面前,他們永生的脊梁高聳入云,以此彰顯了小島大愛撐起的中國脊梁!
責編:劉瀚潞
一審:劉瀚潞
二審:易禹琳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