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8-20 07:06:17
清晨7時30分,邵陽市大祥區(qū)滑石小學校門口總能看到姚秋云的身影。她微笑著接過學生遞來的早餐袋,順手幫孩子理好歪了的紅領巾——這樣的場景,在她26年教學生涯里,重復了7000多個清晨。
1999年,剛從學校畢業(yè)的姚秋云來到蔡鍔完小。初到時,學校師資緊張,她主動扛起三年級班主任和語文、數學兩門主科的教學任務,每天備課到深夜成了常態(tài)。有一次,班里留守兒童小宇突然發(fā)燒,姚秋云背著孩子跑了三公里路到鄉(xiāng)村醫(yī)院,守到深夜才回家,第二天依舊準時出現在課堂。
“姚老師的口袋像個百寶箱?!睂W生們常這樣說。創(chuàng)可貼、退燒藥、文具、甚至零錢,她總能在孩子需要時“變”出來。針對班里6名留守兒童,她建立了“成長檔案”,每周三放學后開設“愛心小課堂”,輔導作業(yè)之余,教孩子們唱歌、做手工,彌補他們缺失的陪伴。
在教學上,姚秋云從不墨守成規(guī)。她發(fā)現農村孩子接觸課外讀物少,便自費購買兩百多本書籍,在教室角落打造“圖書角”;為激發(fā)學習興趣,她把古詩改編成兒歌,用廢舊紙盒做數學教具。她帶的班級,語文成績連續(xù)三年在區(qū)統(tǒng)考中名列前茅,多名學生在市級作文比賽中獲獎。
26個春秋,姚秋云把最美的青春獻給了三尺講臺。這份無悔的堅守,正是一名普通教師對教育事業(yè)最真摯的告白。
(彭巧云)
責編:昌小英
一審:陸益平
二審:張文杰
三審:鄒麗娜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