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聯(lián) 2025-08-18 11:04:56

裂鏡·折影·照浮生——《錦繡芳華》鏡中三疊
文|曹露浩
銅鏡初裂,聲如碎玉。那脆響不是道具的偶然,而是整部《錦繡芳華》的題眼?!拔ㄓ心档ふ鎳?,唐人詠花,實則詠人,詠一座城市、一個時代的風(fēng)骨。電視劇《錦繡芳華》把鏡頭對準盛唐長安的一株“紫雪雙輝”,讓花與城、人與史互為鏡像:花瓣開合之間,是宮墻深處的刀光劍影,也是市井巷陌的煙火氤氳;花蕊輕顫之際,是女子眉間的一滴淚,更是帝國肌理里的一滴血。編劇沒有急于鋪陳“大女主”的高光,而是先讓牡丹在泥土里扎根——它必須經(jīng)歷早春霜凍、蜂蝶窺伺、盜花賊的刀剪,才配得上仲夏的艷冠群芳。這份“慢”,恰恰暗合了盛唐自身的節(jié)奏:它不是在驟然鼓點里誕生的神話,而是在萬國來朝的晨曦與暮鼓晨鐘的綿長里,一寸一寸織就的錦繡。
鏡中花,女性的“自我對望”
牡丹開至荼蘼,便不再是牡丹,而是一面被歲月磨花的銅鏡。何惟芳立于鏡前,鏡里鏡外各是一重亂世:鏡里鬢影衣香,是尚未被褫奪的貴妃舊夢;鏡外塵灰滿面,是逃奴、酒姬、縱火者、贖罪者層層身份的疊加。編劇在此設(shè)下一道極冷的凝視——她必須親手打碎鏡中花,才能拾起鏡外的人。

于是,最驚艷的一場戲并非華服加身,而是萬國來朝那場“風(fēng)雪中盛放”?;ò隄穸?,像被淚水浸軟的盔甲。那一瞬,她完成了一場靜默的“弒神”——殺死被賦予的“國色”符號,逼出肉身里真正的血色。此后,她每一次轉(zhuǎn)身,都在把鏡中殘影撕得更碎:救孤,是撕掉“貴人無情”的成見;縱火,是焚毀“弱女柔順”的規(guī)訓(xùn);負義,是戳破“以德報怨”的神話;成全,則是親手將最后一瓣花讓渡給更年輕的女子,讓鏡像在傳遞中重生。
何惟芳從來不是獨舞,編劇在她身邊鋪展了一組女性群像,每一位都是她的 “碎鏡之面”,又各成獨立的光源。貼身侍女阿蠻,她的鏡中世界是 “主仆之隔” 與 “生死相托” 的撕扯:魏明珠被當作 “政治牡丹” 培養(yǎng),永遠戴著 “賢淑端莊” 的假面具。
女性史詩常被簡化為“由弱至強”的線性敘事,而《錦繡芳華》卻把它寫成一組“碎鏡重圓”的循環(huán):裂一次,亮一次;再裂一次,亮得更幽深,久經(jīng)磨礪,守得云開。這是鏡中花的終章:花不為誰開,花只是開;人不為誰美,人只是美。

鏡中城,長安的“自我坍縮”
長安在第一部是錦繡棋盤,第二部卻成了被反復(fù)翻面的雙面繡。導(dǎo)演不再用俯拍彰顯皇城巍峨,而以“拆”代“建”:拆去一角城墻,露出流民的草褥;拆去一盞宮燈,照見兵卒的刀瘢。最驚心的是那條貫穿全劇的“花市水渠”,上游漂著胭脂,下游浮著膿血,同一條水,滋養(yǎng)牡丹,也埋葬枯骨。
鏡頭語言在此完成一次“鏡像錯位”。曲江池是長安的 “情緒晴雨表”。劇中用三次宴會串聯(lián)起它的變遷:第一次是何惟芳初入宮時的 “上巳節(jié)宴”,池邊擺滿鎏金酒樽,貴女們的羅裙掃過新抽的柳條水面倒映著漫天紙鳶,像無數(shù)個輕盈的夢;第二次是宮變前夕的 “重陽宴”,池邊的柳樹被剪去大半,酒樽換成粗陶碗,詩人們的聲音壓得極低,紙鳶上開始出現(xiàn) “國泰”“民安” 的字樣,卻被風(fēng)撕得七零八落;第三次是長安陷落后的 “殘雪宴”,何惟芳與幾個流民坐在結(jié)冰的池邊,用破碗盛著雪水,池面的冰裂里,映出的不再是亭臺樓閣,而是遠處城墻上插著的敵軍旗幟。

更妙的是聲場設(shè)計。宮鐘暮鼓與鐵騎踏地同頻,教坊霓裳與乞兒哀歌共振。一座城的“自我坍縮”原來不是轟然巨響,而是兩種聲部此起彼伏,最終重疊成一片嘈雜的寂靜——那寂靜里,你能聽見自己心跳的裂縫。兩種對國的野心,寫盡長安的千奇百態(tài)。大王奪權(quán)的野心,圣人護國的初心,長安終于不再是“長安”,而只是一座廢墟性的城堡的自我救贖,讓野草、野火、野心的新芽同時破土的“長安”。
鏡中史,史筆的“自我辯難”
當正史與野稗狹路相逢,誰才是銅鏡真正的主人?《錦繡芳華》把史官、酒姬、商人三人置于同一敘事天平:史官執(zhí)筆如刀,欲刻“貴妃縊于佛堂”;酒姬醉眼惺忪,偏說“她先擲下一枚荔枝核”;商人只記得“女子也能報國”。三種聲音,三種鏡面,互相折射,互相消解。
最鋒利的一場對峙發(fā)生在史館:何惟芳當面焚稿,火舌舔上紙頁,也舔上史官的袖口。史官驚呼“此乃國史”,她卻反問:“國史若無熱氣,要它何用?”一句話,把“鏡中史”的悖論挑明:史書若不能照見小人物額頭的汗珠,便只是一面鍍金的假鏡。鏡頭切至灰燼中未燃盡的殘字——“芳”——像是對大歷史的嘲諷:你記得住朝代,卻記不住一片花瓣如何墜入溝渠。

于是,電視劇讓“碎鏡”成為新的史筆:它不再追求完整無缺,而是把每一道裂痕都標記為坐標。長安之陷、花市之焚……所有宏大敘事被拆成無數(shù)閃回,交由不同身份的人重述。重述之差異,正是裂痕之光。觀眾在碎片間來回穿行,反而拼出一幅更立體、更滾燙的浮生圖卷——它不是蓋棺定論,而是“未定之定”,像未冷的灰燼里突然跳出的一?;鹦?,提醒你:歷史并非過去,而是此刻仍在呼吸的傷口。
當終局來臨,沒有萬民朝拜,沒有牡丹再開,只有裂鏡殘片沉入御溝,順水漂遠。裂鏡至此完成它的使命:它先讓花、城、史一一碎裂,又把碎片變成無數(shù)面小鏡,散入人間。此后,每一粒塵埃都可能是銅鏡的轉(zhuǎn)世,每一道目光都能折出盛唐的余光。
責(zé)編:周聽聽
一審:周聽聽
二審:蔣茜
三審:周韜
來源:湖南文聯(lián)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