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客戶端 2025-08-17 08:01:34
湖南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沈可心 通訊員 丁曉樂
八月的岳麓山,暑氣正盛,踏進中南大學地學樓,卻有一股沉靜之氣撲面而來。
離約定的九點還有半小時,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已安坐在234室,目光澄明?!八狞c多就醒了,腦子清楚得很。”他笑著對記者說,聲音清朗。
91歲的他依舊步履穩(wěn)健,談吐清晰。而他,從未向時光低頭——每日工作8到10小時,清晨五點的書桌前,必有他凝神的身影。科研前線與山河腹地,他執(zhí)拗的腳步,仍在丈量大地深處的脈動。
時光回溯,從湘東鎢礦化驗員,到破解地球密碼的戰(zhàn)略科學家;從青年時挑著扁擔蹚過靈官渡的寒水,到耄耋之年傾囊捐出3800萬元股權(quán)反哺教育。扎根中南大學65載春秋,何繼善用一生的步履,刻下獨屬自己的家國情懷。
“做科研要打開一扇門,而不僅僅在門栓旁邊修改”
20世紀80年代,國外地球物理勘探技術(shù)壟斷市場。何繼善敏銳地發(fā)現(xiàn),這些技術(shù)的理論存在致命缺陷——一些西方研究者慣走捷徑,采用近似解法處理電磁波方程,這使得探測深度只能達到1500米。“與其修修補補,不如另辟天地!”“做科研要打開一扇門,而不僅僅在門栓旁邊修改?!彼活^扎進基礎(chǔ)理論研究,從頭梳理相關(guān)內(nèi)容。十年精鉆,自學推導出電磁波方程的嚴格解;再十年磨礪,研制出配套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儀器。最終,將探測深度突破至8000米。
技術(shù)在手,驗證是場硬仗。大慶油田的嚴冬,朔風如刀。零下20攝氏度的寒夜里,70多歲的何繼善和團隊擠在暖氣不足的小旅館,靠著大慶工人送來的煤塊驅(qū)寒。冰雪之下,真知灼熱。他們硬是用數(shù)據(jù)證明了中國技術(shù)的精度超過國外60倍,數(shù)據(jù)量提升8倍,成本卻降至傳統(tǒng)方法的1/20。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正如他的學生李帝銓所評價的那樣,這份湖湘精神貫穿何繼善的科研生涯。
40歲,他踏遍青山,發(fā)明“雙頻激電儀”,為國家探獲金銀錫鐵鎳銅等豐富礦藏。65歲,他奔赴抗洪一線,創(chuàng)立“流場法”,研制出世界首臺管涌滲漏探測儀。80歲,面對資金短缺,他自掏腰包20萬元投入野外科研,推動“廣域電磁法”技術(shù)深化應(yīng)用。90歲,云南騰沖地熱勘探現(xiàn)場,他拄著拐杖跋涉泥濘,走在科研最前沿。
“土地就是我的實驗室。”為服務(wù)國家“碳中和”目標,何繼善的足跡遍布青藏高原、東南海岸……面對贊譽,他擺擺手:“科學家精神我理解得很不夠,做得也很不夠?!?/p>
“教書育人是我人生的主旋律”
自1960年挑著扁擔走進中南大學(原中南礦冶學院),何繼善在講臺一站就是65載。
任教期間,他講授近20門課程,桃李芬芳,培養(yǎng)了超百名碩士、博士。擔任中南工業(yè)大學校長期間,他力推“工科人才理科化”改革,夯實數(shù)理、計算機與人文根基,為學校躋身首批“211”奠定基石。
而何繼善傾注的心血,更深植于課堂之外的教學根基——教材建設(shè)。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nèi)礦產(chǎn)勘探教材幾近空白。1983年,他牽頭編寫國內(nèi)第一本礦產(chǎn)資源勘探教材《金屬礦電法勘探》。20世紀90年代,面對中外技術(shù)差異,他率先引入國外先進設(shè)備,組織團隊學習消化吸收,將實踐成果凝結(jié)為國內(nèi)早期重要教材《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缛胄率兰o,雖年事已高,他仍心系教學前沿。2020年,發(fā)現(xiàn)現(xiàn)行教材滯后技術(shù)發(fā)展近20年,他立刻行動,牽頭整合全國七所頂尖高校資源,共同編纂新版《電法勘探教程》,預(yù)計今年正式出版,只為“讓青年盡快觸摸科學的脈搏”。
如今,年逾九旬的何院士,依然年年站上講臺,為學生作報告。他說,“教書育人是我人生的主旋律?!?/p>
“社會需要你,你就有意義,我覺得現(xiàn)在社會仍需要我”
2025年夏,何繼善決定向中南大學捐贈近3800萬元的股權(quán)。這筆相當于他全部身家的捐款,將用于設(shè)立教育基金。“過去我挑著扁擔,從靈官渡來到這里,一無所有?!彼Z氣淡然,“我的一切都是在中南積累的,留著它們,沒有意義?;骰鹱甜B(yǎng)學子,我才沒有遺憾?!?/p>
讀高中時,他曾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長沙云麓中學,卻因湊不齊學費,只讀了半個學期。食堂門口,一張寫著“何繼善,即日起停餐停課”的告示,讓少年只能含淚離開。也正因如此,他格外珍視每一顆可能萌芽的科學種子。
地學樓2樓走廊,展示著何繼善的諸多榮耀。最中央位置,一張聘書顯得尤為特別——2022年張家界首席科普研學導師。拿過無數(shù)國家級大獎的他,卻將這份市級聘書看得極重。
20多年來,何繼善堅持走進中小學做科普,風雨無阻。問及緣由,他憶起在湘東鎢礦當化驗員時,寫信向《化學通報》編輯求教的往事。那個在田野上對著操作圖紙苦悶無措的青年,心中最深的渴望,不過是一雙指引的手。
嘗過“求教無門”的滋味,如今他便成為“給孩子講知識的人”。他說:“科普需要時間,但絕不是浪費時間。若能在一個孩子心里埋下探索的種子,比我自己多做一項研究更有價值?!?/p>
麓山蒼蒼,湘水泱泱。這位“大先生”的目光穿透時空,留下一片赤忱?!拔铱赡茈S時會倒下,但在倒下前能做些有意義的事,我覺得很好,很愉快。”“社會需要你,你就有意義,我覺得現(xiàn)在社會仍需要我?!?/p>
何繼善畢生的事業(yè),恰如他對自己工作的形象比喻:給地球做“CT”的人。而他的生命本身,已然照見了科學精神的永恒光熱,溫暖而明亮。
責編:吳天琦
一審:吳天琦
二審:徐典波
三審:姜鴻麗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