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www黄,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欧美专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99热少妇,伊人久久成人,久久伊人超碰

80年前,受降地點為何選在這座湖南小城?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8-15 06:52:33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盧嘉俊 王為薇 劉笑雪 辜鵬博

通訊員 黃建建 雷智文 李紅青 雷智文 吳婷

8月的芷江晴空萬里,“95后”講解員鄧雨站在受降紀念館前莊重地整理著裝。“中國人民抗戰(zhàn)勝利受降紀念館”的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鄧雨是新一代芷江故事的講述者,也是這座城市抗戰(zhàn)記憶的傳承者。

“小時候,爺爺總愛帶我來這里參觀?!编囉暾f,“這是芷江人最驕傲的地方?!?/p>

如今,鄧雨每天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在她專業(yè)而生動的講解中,那段歷史又鮮活起來:日軍乞降代表今井武夫顫抖的簽名、受降會場莊嚴肅穆的氣氛、七里橋上空突然出現(xiàn)的彩虹……

8月14日,芷江侗族自治縣,游客在中國人民抗戰(zhàn)勝利受降紀念館參觀。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全面抗戰(zhàn)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80年前,這里是中華民族抗戰(zhàn)勝利的重要見證地;80年后,記者踏上這片承載著民族榮光的土地,“勝利之城”的歷史回聲依然清晰可聞,歡呼聲仿佛仍在耳畔回響。

見證偉大勝利,鑄就歷史豐碑

位于芷江七里橋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受降舊址,一座四柱三拱門式的白色牌坊巍然矗立,坊額上書寫的“震古鑠今”分外醒目。

8月14日,芷江侗族自治縣,游客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受降舊址參觀。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佇立坊前,一位中年游客輕聲吟誦起上面銘刻的楹聯(lián):“克敵受降威加萬里,名城攬勝地重千秋。”聲音里帶著顫抖。

這座于1947年建立的受降紀念坊,是華夏大地唯一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受降的標志性建筑,以中國“凱旋門”著稱于世。

8月14日,芷江侗族自治縣,游客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受降紀念坊參觀。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繞過紀念坊往左約50米是受降典禮會場舊址。受降代表席及當年受降所用的會議桌、木靠椅、單雙人竹木沙發(fā)等物品,原貌陳列在屋內。

“這是偉大勝利的歷史見證?!敝袊嗣窨箲?zhàn)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宏通過珍貴影像和口述史料,向記者還原了1945年8月21日受降時刻的細節(jié)。

“我可以下來嗎?”艙門打開,今井武夫探出頭問道。1945年8月21日11時15分,日本降機降落芷江機場。奉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之命前來乞降的代表,再也沒有以前飛揚跋扈的神采。

得到允許之后,今井武夫在一張紙上寫下了隨行7人名單,走了下來。行李被仔細檢查后,他們被引導坐上插有白旗的吉普車。

降車上,降使一行直直地呆坐著,眼瞼下垂,透出幾分無奈和沮喪。

受降典禮在一棟黑色魚鱗板雙層結構西式平房內舉行。新六軍士兵荷槍實彈,把日軍降使一行帶至會場。

受降會場布置得簡潔而莊重——兩張長桌相向擺著,上方為受降代表席,下方為投降代表席,會場另一端設有觀禮席和記者席??块T一端為譯員席,另一端為記錄席。

1945年8月21日下午3時40分,今井武夫一行人經過中國受降代表同意后進入會場。一張歷史照片顯示,日本降使向中國受降代表鞠躬,受降代表表情嚴肅。

橋島芳雄代表日方,向中方呈交了一份日軍侵華兵力分布圖,隨后工作人員用中、日、英三國語言高聲宣讀了投降備忘錄。芷江受降原始紀錄片顯示,今井武夫及其隨員神色緊張不安,橋島芳雄不停地擦拭頭上的汗水,以掩飾其恐慌的心理。

宣讀完畢后,兩份早已準備好的《受領證》和毛筆墨盒遞交到今井武夫面前。今井武夫顫抖著手在《受領證》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并加蓋了一個橢圓形的朱紅印章。

受降儀式歷時1小時。人們走出會場時,七里橋的天空奇跡般出現(xiàn)一道七色彩虹。一位記者豎起大拇指說:“虹,中國的虹,中國的吉兆!”

這一天,屈辱得到洗刷,正義得到張揚。

歷史選擇芷江,走向勝利之城

8月8日,芷江機場,晨光熹微中,一架銀白色客機騰空而起,打破小城的寧靜。

80多年前,這座機場曾在烽火連天的歲月里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盟軍遠東第二大軍用機場,無數(shù)戰(zhàn)機從這里起飛。

中共芷江侗族自治縣委黨校高級講師謝志賢認為,歷史選擇芷江這座小城作為受降地,既有偶然,更有必然,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與這座機場有關。

受降典禮會場舊址。楊青江 攝

1938年至1942年,在缺少機械設備的情況下,14個縣數(shù)萬名民工肩挑背扛,拓展出一個擁有1600米長、50米寬跑道的軍用機場。滾壓跑道用的石磙,全靠人工用繩索拖動。

抗日戰(zhàn)爭期間,這座機場吸引多支空軍部隊相繼進駐,其中駐防時間最長的便是威名赫赫的飛虎隊。1943年6月9日,他們進駐芷江機場,直至抗戰(zhàn)勝利后的1945年9月19日才離開。

1945年4月,盡管日本本土已經被盟軍大面積轟炸,在太平洋戰(zhàn)場也節(jié)節(jié)敗退,但侵華日軍依然負隅頑抗,視芷江機場和飛虎隊為心腹大患,制訂了攻占芷江的作戰(zhàn)計劃,妄圖在中國戰(zhàn)場進行最后的決戰(zhàn)。

1945年4月9日,湘西會戰(zhàn)拉開序幕。因日軍此戰(zhàn)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日方將其稱為“芷江作戰(zhàn)”,又稱“芷江攻略戰(zhàn)”。中方稱“湘西會戰(zhàn)”,也稱“雪峰山戰(zhàn)役”“芷江保衛(wèi)戰(zhàn)”。

雙方參戰(zhàn)兵力多達28萬余人。飛虎隊在此役中迸發(fā)出雷霆之力,累計出動戰(zhàn)機2500余架次、轟炸機183架次。

日本派遣軍在戰(zhàn)況報告中這樣評價:“芷江作戰(zhàn),在中國真正稱為空地配合的范例……中美空軍的攻擊使日軍吃了決定性的敗仗?!?/p>

此戰(zhàn)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最后一場大規(guī)模會戰(zhàn),以日軍完敗告終,為中國最終的勝利奏響了嘹亮的序曲。

湘西會戰(zhàn),中國軍隊以傷亡2萬余人的代價,使敵方傷亡共計3.6萬余人。這場戰(zhàn)爭再次證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中國戰(zhàn)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戰(zhàn)場。

此后,日軍在中國戰(zhàn)場基本停止進攻作戰(zhàn),直至戰(zhàn)敗投降。1945年8月15日,在各條戰(zhàn)線全面潰敗的情況下,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抗戰(zhàn)勝利主題雕塑。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當戰(zhàn)爭的硝煙散去后,這片見證了民族勝利的土地,又在書寫新的篇章。

戰(zhàn)后劃作軍事備用機場的芷江機場,從2002年開始,逐步放開民用。

如今,芷江機場已開通多條民用航線,通達國內11座城市。當?shù)赝ㄟ^不斷豐富產品、拓展業(yè)態(tài),吸引眾多中外游客來到芷江。數(shù)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芷江接待游客220.83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收入21.7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68%和14.01%。

吳建宏介紹,中國人民抗戰(zhàn)勝利受降紀念館以其豐富的館藏和創(chuàng)新的展陳方式,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的標桿。近10年已累計接待參觀者超2000萬人次,開展主題教育1.2萬余場次。

在紀念館的留言簿上,一位游客寫道:“愿世界和平?!边@或許正是芷江留給世人最寶貴的財富——它不僅銘記著過去的犧牲與勝利,更昭示著人類對和平永恒的追求。

新聞多一點:

芷江首次公布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抗戰(zhàn)歷史照片

8月15日上午,位于芷江的中國人民抗戰(zhàn)勝利受降紀念館首次公布61張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芷江抗戰(zhàn)歷史照片。這些照片大多攝于1945年湘西會戰(zhàn)及芷江受降期間,主要內容包括芷江民眾支援抗戰(zhàn)、中美兩國并肩作戰(zhàn)、芷江受降典禮等。

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芷江抗戰(zhàn)歷史照片。

這些珍貴影像是芷江籍旅美畫家錢德湘與夫人譚明利跨越太平洋兩岸,在海量檔案資料中不懈搜尋的成果?!笆嗄昵霸诿绹鴩覚n案館找到芷江受降原始視頻,我們深受鼓舞。”譚明利說,她和先生從花甲到古稀,一直義務找尋抗戰(zhàn)影像資料,“看到61張湘西會戰(zhàn)、芷江受降歷史照片公布,很欣慰,我們?yōu)榱舸鏆v史記憶盡了一份力?!?/span>

湘西會戰(zhàn)又稱芷江保衛(wèi)戰(zhàn)、雪峰山會戰(zhàn),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正面戰(zhàn)場最后一次重要戰(zhàn)役。此戰(zhàn)的大獲全勝,重挫了日軍的銳氣,對加快日軍投降進程起了重大作用。

在12張反映芷江民眾支援湘西會戰(zhàn)的照片中,有一幅畫面令人淚目:1945年5月6日,戰(zhàn)斗前線,一名男子正用僅存的一只手臂艱難地推著滿載彈藥的獨輪車。

1945年5月6日,湘西會戰(zhàn)前線,炎炎烈日下,一名男子正用僅存的一只手臂艱難地推著滿載彈藥的獨輪車。

?

青壯年男子扛槍奔赴前線;為確??箲?zhàn)戰(zhàn)略物資安全快速通過芷江風雨橋,男女老少積極投入到拆除亭閣改建木板橋的行動中……這些照片不僅是個人命運的真實寫照,更是芷江民眾用行動詮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生動縮影。

17張湘西會戰(zhàn)照片再現(xiàn)了1945年春夏之交那場生死決戰(zhàn)。戰(zhàn)壕里,機槍手在觀察哨士兵的輔助下精準掃射;在營地修整的士兵或坐或立,倦容滿面;遭遇日軍迫擊炮襲擊受傷的士兵,痛不欲生……

24張中美盟軍協(xié)同作戰(zhàn)的照片,猶如一部跨越國界的抗戰(zhàn)史詩。廠房里,中美軍人攜手維修機械裝備;碼頭邊,中美軍民肩扛手抬的物資箱里裝著共同的希望;停機坪上,美軍飛行員身著傘具,與中國戰(zhàn)友并肩而立,勇氣與決心寫在臉上;臨時救護所里,中美醫(yī)護人員合力救治傷員,不分國籍的守護溫暖了烽火戰(zhàn)場。

中美飛行員在芷江機場合影

8張芷江受降儀式照片記錄了1945年8月21日受降典禮的重要時刻,包括日軍投降代表抵達、簽署投降文件等關鍵場景。日本降使今井武夫的一張?zhí)貙懻掌诛@眼。“他眼簾低垂,避開了在場所有人的目光,緊繃的面部肌肉和略顯僵硬的姿勢,生動呈現(xiàn)了一個戰(zhàn)敗者的心理狀態(tài)?!避平袊嗣窨箲?zhàn)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宏表示,此次公布的受降照片與館藏影像資料互為補充,特別是多張近距離特寫畫面,為研究者和觀眾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歷史細節(jié)。

1945年8月21日,芷江受降典禮現(xiàn)場,日本降使今井武夫眼簾低垂,避開了在場所有人的目光。

“61張照片不僅是對芷江抗戰(zhàn)歷史的直觀還原,更是對抗戰(zhàn)先烈的深切緬懷。”吳建宏說,希望通過公布這些歷史照片,讓光影中的記憶照亮未來,讓和平的信念永遠傳承。


責編:顏青

一審:胡澤匯

二審:朱曉華

三審:趙雨杉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