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8-14 11:01:53
文/蔣集政
有人說,到江西宜春,不能不游萬載古城。
萬載,古稱陽樂、康樂。自三國孫吳黃武年間(222年-229年)置陽樂縣,已歷經(jīng)近1800年的風(fēng)雨滄桑。西晉太康元年(280年),陽樂縣更名康樂縣。五代十國楊吳順義元年(921年)置萬載縣。唐宋時期,這里水草豐茂,人們開墾為田,種植席草和水稻,萬載古城因此也被譽為“田下”。
獨一無二的祠堂集群
萬載古城由田下祠堂群與南門老街兩部分組成,占地230余畝,保存著許多古民居、古街、巷弄、考棚、糧倉、水井等古建筑和不可移動文物,以及明、清、民國時期老店鋪60余間,是贛西宗族文化活標(biāo)本、贛派建筑代表作,被稱為中國第一贛派古城,是萬載“歷史檔案館”和“老城博物館”,具有重要的文物、歷史和文化價值。
田下祠堂群總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保存有明、清、民國時期古祠堂28座,是全國獨一無二的祠堂集群。郭氏宗祠是田下祠堂群建造時間最早的祠堂,以郭氏宗祠為中心,四周輻射有郭世興嗣孫建造的祠堂環(huán)繞,如郭綠陰公祠、郭瑞公祠、郭衡公祠、郭揮公祠、郭漢公祠、郭烈公祠、郭謙公享堂、郭南軒公祠等,宗祠數(shù)量最多,在田下多姓氏祠堂群中“獨占鰲頭”。
郭氏宗祠系萬載郭氏總祠,始建于明天啟七年(1627年),于清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擴建重建,為田下郭氏始祖、唐代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第21代嗣孫郭世興(1240年—1314年)嗣孫建造,建筑面積約1200平方米,入祠一進山門、二入儀門、三過贊亭(亦稱站亭、藻亭)、四邁享堂、五登寢堂。除祠堂建筑外,“惟門外有坊、坊外有池、池外有橋、橋外有店,規(guī)模寬敞”。
綠陰公祠是田下祠堂群中規(guī)模最大、工藝最精的宗祠,建筑面積約1900平方米,五開五進,是郭子儀第28代嗣孫郭瑾(1388年—1469年,號綠陰)所建。郭瑾于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36歲時中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為官17載后告老還鄉(xiāng),隱居田下,公祠門聯(lián)總結(jié)了他的一生:“十七祀,欽恤惟刑,解組歸田,此地堂曾開晝錦;三六賢,雲(yún)仍獨盛,蒙庥錫類,于今廟合起高門”。
田下祠堂群共包括15個姓氏,還有易氏大祠、聞禮公祠、周文公祠、張爵公祠、彭希載公祠、陳達公祠、高燕山祠堂、龍西祠等,這里僅介紹宋緝軒公祠、辛鼎公享堂、鮑五甲祠。
宋緝軒公祠建造于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是宋氏族人為紀(jì)念宋階明而建的一座祠堂??h志與宋氏族譜中均有記載,宋氏于唐代安史之亂時期來到萬載。宋階明(1817年—1862年),字緝軒,誥授朝議大夫,晉贈資政大夫。族譜載:“公以知府分發(fā)浙江,到省未久,會粵匪大至,四面環(huán)攻,巡撫王壯愍委司七門總查……因糧盡援絕城陷,與壯愍公俱死……”
辛鼎公享堂約建于清道光時期。辛玉瑩(1783年—1833年),字鼎和,名下5子8孫,葉茂根深,事業(yè)發(fā)達,家庭和睦,家運順暢。為繼承先輩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子孫兩代人捐資建造了這座享堂。大門左側(cè)圍墻上部鑲嵌刻有“辛鼎公墻并墻腳記”字樣石碑,門框上方鑲嵌“隴西第”匾額,顯示辛鼎公后人不忘“隴西”為辛氏發(fā)祥之地,數(shù)典而不忘祖。
鮑五甲祠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善告竣,歷時近50載,原名“三用公祠”,以萬載鮑氏先祖詳用、均用、廷用兄弟之通稱而名。因萬載鮑氏“支分四房,籍隸兩甲,長敬芳為八甲,其次詳用、均用、廷用同系五甲”,故又名“鮑五甲三公支祠”……
傲立贛西的文化傳承
萬載自古地靈人杰,自明代以來涌現(xiàn)了許多杰出人物,清嘉慶年代始更有“辛、宋、郭、彭”四大家族,有“辛家的權(quán)勢、宋家的錢財”之俗諺。而能夠涌現(xiàn)諸多杰出人物,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萬載獨特的文化傳承。
辛鼎公所在的辛氏家族,祖屋上廳正面壁上方懸掛著刻有“學(xué)吃虧”額匾,可謂辛氏家族祖訓(xùn)。幾百年間,辛氏族眾恪守祖訓(xùn),代代傳承,“學(xué)吃虧”成為以德治家的座右銘、重義輕財?shù)牡赖嘛L(fēng)范、寬厚包容的為人之道、謙虛謹慎的行事之規(guī),因而造就辛家人才輩出。辛氏家譜載,清初以來,辛氏子孫有進士3人、舉人3人、翰林學(xué)士3人,從九品以上64人,郡邑庠生19人。清末大臣辛從益(1760年—1828年),不僅官至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深得乾隆、嘉慶二帝稱贊,還善詩作文,尤以書畫見長,是當(dāng)時有名的才子。
萬載古城何止一個辛家?古城原縣衙斜對面有一座清代考棚,是萬載文運昌盛的見證??寂锸强婆e時代的產(chǎn)物,被稱為見證中國千年科舉制度的“活化石”,考棚是考生參加縣學(xué)考試取得袁州府試資格之所。
考棚縣試由縣官主持,試卷統(tǒng)一印制,密封防偽,考生點名入考棚,對號入座,人各一間??寂锞o臨集賢堂,考生在考試前后均聚在集賢堂飲食、就寢、復(fù)習(xí)功課,所需費用由鄉(xiāng)紳與宗族捐助的田畝所收息金支出。
有人說,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由平民到貴族的橋梁。實行科舉制度后,古代俊杰之士無不是出考棚而上金鑾殿試,脫布衣而加官為國家能臣。考棚不以貧賤欺人,不以衣冠取人,不以年齡論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昨日發(fā)奮廢寢忘食,今日考棚妙筆生花,他日宏圖大展,名聞天下。萬載古城祠堂集群的不少建造者就是從考棚走出去的讀書人。
在古城明德坊旁有一座由兩塊長條麻石鋪在溪流上的小橋,名“再思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萬載縣志》載:“治南五十步,洪武四年(1371年)縣丞馮原禮建以橋?!边@座小橋很不起眼,既沒有欄桿,也沒橋墩,橋面狹窄,只能容一輛小土車單向而過?!懊裰A者致此思息,故名”。名為“再思橋”,意在警示到縣衙訴訟的人們應(yīng)常常反躬自省,再思而行。
再思橋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代時,田下一戶劉姓人家丟了牛,有人說是鄰居李三偷走了,他于是請人寫好狀紙準(zhǔn)備到縣衙狀告李三。當(dāng)走到離縣衙不遠的麻石橋上時,他停下來猶豫著該不該聽信人言去告狀。這時他妻子追來,說李三幫忙把牛找到了。劉姓之人慶幸自己沒有草率行事,不然就冤枉了李三,破壞了鄰里關(guān)系。后來這座橋被稱為“再思橋”,意在告誡世人,止怒、止訟、止?fàn)幎?,遇事三思而后行……由此可見古代萬載人的謙恭自省。
萬載的文化傳承,還有花炮、儺舞、夏布、得勝鼓等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郭烈公祠改建的夏布文化館內(nèi),有可追溯至東晉后期歷經(jīng)1600余年歲月沉淀的夏布織造技藝。郭氏宗祠改建的萬載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這一天正有萬載儺舞表演,這一源于元末明初的古老藝術(shù)被譽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
令人垂涎的萬載美食
當(dāng)?shù)厝苏f,到萬載古城,必須游覽祠堂集群,了解夏布工藝,欣賞儺舞表演,觀看冷光煙花,品嘗萬載美食,才算不虛此行。湖南、江西名列中國花炮產(chǎn)業(yè)前茅,尤以湖南瀏陽、醴陵,江西上栗、萬載為最。此次萬載行正值周日,冷光煙花每周六晚才有燃放,不免遺憾,但萬載美食當(dāng)要品嘗一番。
萬載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贛菜發(fā)祥地之一。古城內(nèi)張爵公祠的萬禧堂、周文公祠的和喜堂都是經(jīng)營萬載特色美食的場所。和喜堂大門前的“田下古城祠堂宴”宣傳牌上有“萬載六大碗”簡介,分別為富貴油卷、萬載魚塊、康樂三黃雞、清燉黑山羊、萬載扎肉、萬載詐肉。也有說,扎肉、扎魚、羊肉、油卷、獅子頭俗稱萬載五大菜,每逢酒席宴請幾乎都會出現(xiàn)。還有介紹,萬載扎粉、粉皮燒甲魚、蹄花、萬載肘子、樟樹清湯、油炸豆腐、萬載鴨三件是萬載特色美食。
這些菜名,許多一看便知,如萬載魚塊、康樂三黃雞、清燉黑山羊、粉皮燒甲魚、蹄花、萬載肘子、油炸豆腐等。即使不常見的獅子頭,長沙許多餐館、飯店也有,肉丸而已;扎肉、扎魚,我家鄉(xiāng)永州也有。但富貴油卷、萬載詐肉、萬載扎粉、樟樹清湯、萬載鴨三件則不知就里,尤其是萬載扎肉與萬載詐肉,讀音完全一樣,卻是兩個不同的菜,云山霧罩,不禁想深究一番。
富貴油卷又名八寶油卷,因選用豬肉、豬網(wǎng)油、筍干、生粉、蛋清、蔥姜、馬蹄、酒釀八種材料精制而成,故稱“八寶油卷”,切成片食用。
萬載詐肉,似肉非肉,卻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豬肉緊張的年代,人們巧妙地以米代肉,將糯米浸泡發(fā)脹瀝干碾成微粒,再與五花肉、肉鹵湯等食材一同隔水燉煮,既非純?nèi)?,也非純菜,以假亂真,卻回味無窮。
萬載扎粉其實就是米粉,一摞一摞的米粉曬干捆成一扎扎的,故稱扎粉。萬載扎粉做法類似長沙炒粉,只是扎粉是圓粉。
萬載鴨三件就是有鴨頭、鴨翅、鴨爪,主要味道是辣,吃起來麻麻的,酥酥的,肉質(zhì)鮮美酥軟,雖然很辣,但辣得總是讓人停不下筷子,吃了還想吃。
所謂樟樹清湯,其實就是餛飩,萬載又稱“清江包面”,當(dāng)?shù)匾浴爸衲ぜ?,包丁香,一投投進贛江,風(fēng)吹波浪起,趕緊用碗裝”的順口溜概述其特點。作家張恨水在《北雁南飛》中,說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jīng)樟樹,在大碼頭聞得“清江包面”的一陣陣香味,品嘗后禁不住贊曰:“清江包面,奇食也!”
俗話說,茶飯不分家。在萬載古城,到處可聞茶香。從明清時期起,萬載人就有喝茶的習(xí)慣,縣城的四個城門口和繁華街頭,都曾有著名的茶館。由古城清代考棚改造的尚清齋茶室,專營萬載大碗茶。郭揮公祠不僅改建成了從泉茶館,還是萬載大碗茶民俗研究會所在,茶館大堂柱聯(lián)云“藝術(shù)總開情,感鼓樂琴音,古風(fēng)今韻,千秋戲曲千秋史;人文尤放彩,詠湯周霽雪,紫蓋浮云,一卷詩書一卷圖”。萬載大碗茶制作方法非常簡單,將滾水倒入大瓷碗中,茶香便撲鼻而來。閑暇時,三五好友在茶室桌邊圍坐,點上幾個油貨、一碟煮花生,喝上一碗大碗茶,談天說地,一坐就是大半天,正如茶室門聯(lián)所曰“品茗茶覽勝景悠然自得,聚親朋會好友樂在其中”……
漫步古城青石板路上,看“前店后坊”格局的藥鋪、酒坊、豆腐店等老字號招牌在陽光下泛著光澤,偶爾可見身穿漢服的女子從街巷經(jīng)過,時光仿佛在此凝固,令人感受古城的熙攘與寧靜的同時,回味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韻味。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責(zé)編:蔣茜
一審:蔣茜
二審:甄榮
三審:周韜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