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銘 金慧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8-13 09:26:46
【編者的話】
長沙,坐擁三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尚新潮的“網(wǎng)紅城市”,吸引無數(shù)青年慕名而來的“年輕人友好城市”……漫步長沙,山河與歲月給予它千年底蘊,古老與青春在這里雙向融合,歷史與潮流在這里交相輝映。8月13日起,中共長沙市委宣傳部指導,長沙市文化旅游廣電局、岳麓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局、湖南日報社長沙分社聯(lián)合出品,美好湖南推薦官傾情執(zhí)行,大型融媒體系列產(chǎn)品《人文風華·長沙味道》新鮮出爐,敬請關注!
《人文風華·長沙味道》首期,讓我們走進位于岳麓山的愛晚亭。
愛晚亭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原稱紅葉亭,亦稱愛楓亭,后取唐詩人杜牧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之意改今名。為一重檐攢尖八柱方亭。毛澤東青年時常來此。綠瓦朱欄,重檐披襯,別有風致。原亭已毀,1952年重建,毛澤東題寫“愛晚亭”匾額。
你知道嗎?愛晚亭原本不叫愛晚亭,這個我們耳熟能詳?shù)木包c名稱是幾經(jīng)翻轉(zhuǎn)后落定的神來之筆。
1729 年,岳麓書院山長羅典在清風峽畔筑亭,初名 “紅葉亭”,為往來學子與游人提供歇腳之所。后來,著名學者、曾任湖廣總督的畢沅登臨時,見秋楓似火,念及杜牧 “停車坐愛楓林晚” 的詩意,遂改名為 “愛晚亭”。這座亭臺自此與西湖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安徽滁縣醉翁亭并列為 “中國四大名亭”,其獨特的江湖地位,恰是在層層疊疊的人文印記中淬煉而成。
愛晚亭的魅力,首先源于文人墨客的筆墨滋養(yǎng)。羅典原作、程頌萬改作的楹聯(lián) “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云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以靈動筆觸勾勒出亭周景致,成為亭臺的第一道文化注腳。張栻的《憩清風峽》、錢灃的《九日岳麓》、歐陽厚基的《岳麓愛晚亭》,或詠山水之趣,或抒登臨之感,字字珠璣間,讓愛晚亭的名氣隨墨香遠播。更令人稱奇的是衡山人汪濤撰寫的 192 字嵌字聯(lián),對仗精巧,意境宏闊,至今仍是岳麓山最長的楹聯(lián),將亭臺與岳麓文脈緊緊相連。
亭內(nèi)橫匾刻著的毛澤東手跡《沁園春?長沙》,筆力蒼勁,“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的豪邁與亭周秋景相映成趣。這座亭臺見證過太平盛世的朗朗書聲,也目睹過兵荒馬亂的錚錚鐵骨,更陪伴著一代又一代湖湘才俊懷揣夢想、勇攀高峰,將無數(shù)傳奇故事寫進時光。
古亭詩未央,愛晚歌未歇。從初建時的樸素亭臺,到如今承載著萬千情思的文化地標,愛晚亭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義。它是詩的化身,是史的載體,更是無數(shù)人心中關于湖湘文脈與家國情懷的精神圖騰,在清風峽的楓影中,永遠訴說著未完的故事。
指導:中共長沙市委宣傳部
出品:長沙市文化旅游廣電局 岳麓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局 湖南日報社長沙分社
執(zhí)行:美好湖南推薦官
統(tǒng)籌:劉永濤 曾楚禹 張福芳
文案:官銘 金慧
出鏡:官銘
攝像:鄒尚奇 范遠志
剪輯:周林熙
特別鳴謝: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陳先樞先生
責編:封豪
一審:封豪
二審:王晗
三審:劉永濤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版權(quán)作品,未經(jīng)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ǎng)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quán)威資訊。轉(zhuǎn)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nèi)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