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23:54:34
2023年度,岳麓山-橘子洲景區(qū)游客量接近三千萬人次,這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數(shù)字。這座海拔僅僅三百米多一點的城市山岳,在全國眾多名山面前,前十都排不上,何以能“紅遍萬山”,躋身全國頂流景區(qū)?想必很多人心中都有此一問。
岳麓山,于我這樣一位長沙市民而言,是熟悉的。我已記不清多少次拜山岳麓了,春夏秋冬、朝暉夕陰,陰晴雨雪、晨鐘暮鼓,感受著它賜予湖湘兒女的新鮮空氣、體悟著它贈予每一位八方游客的悠悠情緒。可以說岳麓山已經(jīng)成為我生命中難以割舍的一部分。近日讀罷《致敬岳麓山三部曲》(《萬年青翠》《千年弦歌》《百年群英》)才發(fā)現(xiàn),我對岳麓山又是陌生的。原來我所知的岳麓,只是晚近的岳麓、片段的岳麓,某幾個向度的岳麓。今日之岳麓,那是生態(tài)和諧、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綠色岳麓,正如《萬年青翠》所勾畫的湘江水、白鶴泉、橘子洲、桃子湖、桃花嶺、靳江河,所點染的愛晚亭、風雩亭、自卑亭、道中庸亭,所焦墨的菊、蘭、古樹楓樟、鶴鷺蛇虎、品茶高士繪成的一卷“湖湘江山圖”。那是文脈厚重、古今不息傳承千年的古色岳麓,正如《千年弦歌》所勾挑的儒釋道會于一山入調(diào),所滾拂的杜甫之欣喜、韓愈之失落、元稹之惆悵、李綱之悲憫、辛棄疾之憤懣高潮,所吟猱的詩詞、楹聯(lián)以及江天暮雪的孤寂奏成的一曲“橘洲唱晚曲”。那是群英薈萃、救亡圖存激蕩近代的紅色岳麓,正如《百年群英》所宕開的晚清名臣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一入,所著力的共和英雄、革命先驅(qū)黃興、蔡鍔、蔣翊武、宋教仁一伸,所藏鋒的婦女英杰向警予、繆伯英、楊開慧,教育宿儒楊昌濟、朱劍凡、禹之謨一收,寫就的一幅“群賢畢至集”。
長沙是國家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湘江水像母親的乳汁哺育我們長大,麓山背像父親的脊梁托起我們成長。世上歌頌?zāi)赣H的詩文多,致敬父親的詩文卻很少,《致敬岳麓山三部曲》叢書就意在致敬湖湘大地上這塊“硬骨頭”,致敬仁者,亦頗有喚起人們對歷史根脈尊重呵護之意,凸顯出三大特色:其一,禮敬之誠。既是人對自然的致敬,也是站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向歷史致敬,向先輩致敬,向湖湘文化致敬。一個“敬”字,足以激發(fā)讀者對自然、對歷史、對文化、對根脈的崇敬,“不敬,何以別乎”?其二,文史自信,是對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此前,國內(nèi)少有對岳麓山文化進行全面系統(tǒng)深入梳理的書籍,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本部叢書用文學(xué)化的文字為岳麓山立傳,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也滿足了大學(xué)城師生的文化需求。據(jù)統(tǒng)計,麓山腳下幾乎一半大學(xué)生在大學(xué)四年期間沒有走進過書院,沒有登上過岳麓名山。其三,文旅之融。旅以文塑,文以旅彰,坐在岳麓書院,靜靜品讀《致敬岳麓山三部曲》,將是文旅融合的一次生動實踐。書稿內(nèi)容深入又生動,比宣傳手冊更豐富,比文獻資料更易讀。若是來到岳麓山的游客讀到,相信他們不僅僅是一次匆匆打卡,一種視覺印象,更是一次生態(tài)體驗、一場文化洗禮、一種境界升華。
叢書巧思佳構(gòu),自然、人文水乳交融,將生態(tài)、文化、旅游連綴成章、渾然天成,語言清新自然、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故事化描述,益于青少年讀得懂、用得上,為塑造“知我岳麓、愛我岳麓、護我岳麓”的時代新人打下堅實基礎(chǔ),為在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厚重的紅色革命文化基礎(chǔ)上形成活躍的當代文化提供了強大持久的動力?!肚晗腋琛纷髡咧x宗玉在書中介紹,現(xiàn)在麓山成片的人造林,是改革開放后各單位響應(yīng)政府號召才栽植的,如今,已有不少當年的小樹長成參天大樹,相信未來的亭亭之蓋必有今天植下的稚嫩幼苗。
掩卷而思,為岳麓而欣喜。因這部新著又為岳麓山的文化刻度累積了新的高標。從《南岳記》“南岳周圍八百里,回雁為首,岳麓為足”可知,南岳七十二峰,岳麓最低,然而這座最高峰海拔才三百米多一點的小山崗卻名聲甚盛,這全賴它的思想高度和文化高度,全賴它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的兼容并包氣度。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屈賈以來,無數(shù)謫臣墨客、三教九流來往穿梭于湘水,登上岳麓之巔,留下思想的足跡或詩文墨寶,光陰流轉(zhuǎn)、日積月累,岳麓山已深深地與歷史上重大文化事件、文化人物聯(lián)系在一起,已然成為與北京香山、九江廬山、西安終南山齊名的文化名山。尤其近百年以來,以毛澤東、蔡和森等為代表的無數(shù)仁人志士以岳麓為策源地、為掩蔭地,在此探討國是、切磋砥礪,提出改造社會的新思想主張,它也因此成為紅色文化的精神圣地。在湖南人乃至許多國人心中,它或許比喜馬拉雅山還要高大、還要巍峨。尤其近代以來,黃興、蔡鍔、蔣翊武等數(shù)十位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杰出人物墓葬在此,用《百年群英》作者王開林的話講,岳麓因此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場”,對湖湘人物形成了虹吸效應(yīng),人們甚至將岳麓山視為一座神山。如今,這部《致敬岳麓山三部曲》又給本已深厚的岳麓文化再添新的高度,必將載入史冊。
此次岳麓山管理局與散文大家的合作,是文化守護者與書寫者之間的互動創(chuàng)舉。岳麓山管理局主動承擔起歷史使命,在做好景區(qū)安全管理、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旅游服務(wù)提升等基礎(chǔ)工作的同時,主動作為、積極策劃,本著守護好岳麓山枝枝葉葉、講好岳麓山點點滴滴的初心,邀請三位湖南本土作家,歷時三年,打磨出這樣一套精品力作。我全程見證了岳麓山管理局《致敬岳麓山三部曲》專門工作組和幾位作者的頗多獻力,尤其欽佩他們的擔當、勇氣和智慧。山因文盛、水以文名,岳麓山管理局默行大德而不失張揚,敢于創(chuàng)新而緊隨時代,無愧于先輩、無愧于時代,足以流芳。
《萬年青翠》作者黃耀紅在一次訪談中說,“所有文字都不足以致敬岳麓山,只有我們的腳步,只有我們整個身心融入到岳麓山,才是最大的致敬”,希望這部書作為文化的向?qū)?,能將那些還未曾到過岳麓的人招引而來,希望它能在那些曾登上山頂卻不知此山之“高”的游客心里留下更多回響,希望我們的湖湘兒女將這岳麓的千年弦歌永遠傳唱下去。(作者 蔣祖烜)
責編:黃煌
一審:黃煌
二審:周月桂
三審:楊又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