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6 08:36:06
禹坤吾
湘西南的山鎮(zhèn),但凡有點年月的,大都依山臨水,但也有例外,像黃亭市鎮(zhèn),就坐落在赧水河邊幾公里遠的山槽里。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在邵陽縣地方志辦協(xié)助工作,自然是先翻閱黃亭市鎮(zhèn)的史志,山鎮(zhèn)雖有歷史,山清水秀,卻無大貴之人,亦無大富之家。掩卷良久,心中不免悵然。
我父親今年九十多了,二十年來一直住在市區(qū)大弟家里。他記憶尤其好,我每次回家看他,話題總繞不開山鎮(zhèn)那彎彎曲曲的石板街。
我們家住在上街,兩棟房子。前面是店鋪,后面是住房。那時家境還算殷實,門口掛著“玉興順”招牌。老公公管家,他個子高大,性情溫和,但不失嚴厲。貨架上面的墻上貼著他書寫的八個毛筆字:買賣公平,童叟無欺。
我從小就在石板街上走上走下,直到二十多歲離開。在我的印象中,上街的石板是白色的,下街的石板是青色的。幾個老人告訴我:上街的石板是吳姓人鋪的,下街石板是鄧姓人鋪的;吳鄧二姓是本地人,用不同顏色的石板來界定自己的勢力范圍。
1948年農(nóng)歷十月十八,我爺爺去世。爺爺是獨子,得的是癆病,拖了五六年。爺爺出葬那天,父親說天氣蠻好,太陽又紅又大。7天后的一個大清早,一個少年背著包袱走在寒冷昏暗的石板街上。他是我父親,他已輟學,去赧水河邊的碼頭搭早班船,到洞口投奔舅親,進店鋪做學徒。
幾年之后,山鎮(zhèn)私營工商業(yè)在載歌載舞中實現(xiàn)了集體化。我們家“玉興順”的招牌也摘了下來,父親成了供銷系統(tǒng)的一名職工。
1957年父母結婚。一天傍晚,父親把母親叫到臥房,把門關上,說:我和街上幾個同齡人要去新疆,今晚就走。到那邊可以當兵,可以招工招干,到那邊安頓好了,就來接你。父親拿了幾件換洗衣服,悄悄溜出大門。第二天晌午,聽話的母親才把這個消息告訴家里人。家里瞬間亂作一團。正在這時,像做夢一樣,父親回來了!在房里,父親跟母親講悄悄話:快天亮的時候,走到塘渡口一座爛亭子,剛坐下瞇一下,只見一個白胡子老人走了過來,伸手就是一耳光,喝道:你家上有老、下有少,還不快回去!父親睜開眼,見是個夢,立即起身往回走。
“文革”時期,父親在飯店上班。飯店職工八成是老人和婦女,父親是主要勞動力,兼做蒸飯、炒菜。父親每月都要到禾塘楊家、禾塘周家煤礦去挑煤,兩個大籮筐,一擔足有兩百多斤,來回七八里山路。
批林批孔后期,父親被調(diào)到豆腐店。豆腐店凌晨四點要開工,天放亮,豆腐要擺在店門口的案板上。那時母親已從磷肥廠喂料工轉到機械廠當炊事員。她每天先陪父親到店里磨豆腐,第一磨豆腐出來后,母親解下胸前的圍巾布,挑起大木桶,去太平井擔水回機械廠做早飯。父親稍做休息后,便要到屋后的山邊去挖黃泥,踩黃泥,用木盒做磚坯。磚坯一層層碼好晾干后,再放置土窯里燒成紅磚。那時我家房屋年久失修,前棟臨街的墻面已用一根杉木打了支撐。為了省錢,父母決定自己燒制紅磚、石灰。那幾年夏天,父親的肩膀上、胸脯上被太陽曬得黢黑。
幾年后,我們家兩棟房屋翻修好了,所用的紅磚、石灰都是父親一手做出來的,沒有花一分錢。
母親去世八年了。現(xiàn)在黃亭市鎮(zhèn)像父親一樣高壽的人不多。但是從這條石板街上走出去的人真不少,這些人中還是沒有一個大貴之人,也沒有一個大富之家。父親說:做好自己手頭上的事,不要爭著去當官,不要搶著去發(fā)財,山鎮(zhèn)的人,善良、正直、勤奮最重要。
責編:黃煌
一審:易禹琳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