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新聞網(wǎng) 2025-08-02 10:10:53
支教老師是一群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他們用自己的耐心、進取心和愛心,為偏遠山區(qū)孩子們帶去了知識和希望。他們是教育事業(yè)中最可愛的人。懷化市鶴城區(qū)華都小學劉巧云老師就是他們其中的一位。
以專業(yè)為舟,渡知識之河
盛夏的太陽把蘆坪學校烤得發(fā)燙,劉巧云的教案紙浸著汗?jié)n。當其他老師在下班后踏著暮色趕回城區(qū)時,她卻選擇留在這空蕩的校園,把兩小時車程掰成備課的分分秒秒。
為了讓課堂活起來,她把《書戴嵩畫牛》講成了情景?。鹤岇t腆的孩子扮牧童,讓調(diào)皮的孩子演畫家。當孩子們?yōu)?nbsp;“牛尾該翹還是該夾”爭得面紅耳赤時,窗外的清風、蟲鳴都成了配樂。這堂課后來評上 “優(yōu)秀示范課”,更珍貴的是,曾經(jīng)捂嘴嘲笑別人的孩子,開始為同學的發(fā)言而熱烈鼓掌。
發(fā)現(xiàn)孩子們怕寫作文,劉巧云便鋪開稿紙寫 “下水文”。她寫山溪里的蝌蚪如何躲開鴨群,寫曬谷場的竹匾盛著夕陽,寫那些帶著泥土氣的文字?“別人寫的我不屑,我寫的準沒人想到!”
她又從家里搬來繪本,在教室搭起了圖書角,取名 “黃金屋”,《逃家小兔》的溫情、《青蛙和蟾蜍》的友誼、《我的爸爸叫焦尼》的父子之愛、《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的常識科普……讓孩子們在拼音世界里慢慢懂得:文字不只是得分的工具,更是說心里話的朋友。當有個孩子在作文里寫下“想打工的媽媽時,就對著大山默念,山的回響會把思念捎過去——因為‘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時,劉巧云知道,文字的種子已經(jīng)發(fā)了芽。
以專長為翼,載美育之夢
舊舞蹈室像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幾十個孩子擠在有限的空間里,眼神卻亮得像黑夜山澗的星星。“城里孩子有的,我們也能有。”劉巧云看著孩子們眼睛里閃爍地對美的渴望時,便決心用業(yè)余所學圓他們的夢。
領(lǐng)舞丁慧芳同學總說,跟著劉老師跳舞時,汗味都帶著甜。壓腿的疼、下腰的晃,都被她的“小魔法”化解 —— 把基本功編成“小青蛙跳”的游戲,把隊形變換說成“星星排隊”。放學隊伍里,舞蹈班的孩子抬頭挺胸,統(tǒng)一的練功服格外醒目,成了校門口最動人的風景。張芯瑤奶奶逢人便夸:“我家娃背不駝了,說話都帶勁兒了!”
家長們在微信群里刷屏感謝時,劉巧云總把功勞歸于政策:“是黨的春風吹到了山窩窩。”作為黨員,她記得支部會上的期許:“要讓山里娃也能觸摸到美。”更意外的是,四年級班主任胡老師帶來消息:班里幾個總逃課的孩子,為了不落下舞蹈課,竟天天準時到校。劉巧云望著磨出洞的舞鞋笑了,原來美育不是奢侈品,是讓孩子愛上學校的魔法。
以愛心為光,暖童心之寒
“蘆坪只有等到每月趕場時,才見得著炸雞塊。”三年級學生的話像根針,輕輕刺痛了劉巧云。她看見孩子們夏天的腳被蚊蟲咬得稀巴爛;冬天擤著鼻涕,哆哆嗦嗦的聲音在教室里此起彼伏,便每月從工資里勻出部分,買來零食、文具當獎勵?!斑^關(guān)積分”換獎狀的法子,讓課堂多了盼頭,搭班的彭老師打趣她:“云姐的獎品比趕集誘人!”
最冷的那天,劉巧云帶來全家打包的衣物。羽絨服、棉鞋、卡通書包堆成小山,那一天,蘆坪學校的孩子們仿佛過節(jié)一樣開心,紛紛在班主任的帶領(lǐng)下,挑到了自己心儀的“寶貝”。
而窩在角落里那個父親殘疾、媽媽智障的六年級男孩也得到了劉巧云老師的特殊關(guān)照:她老早給這個男孩單獨預留了幾身最合身款式和運動鞋,因為這是她的媽媽特殊叮囑過的——劉老師的媽媽,自己淋過雨,總想著給沒傘的孩子撐傘。
“謝謝奶奶,我們愛您!”孩子們通過劉老師的微信語音這樣感謝劉媽媽。劉媽媽那天也是特別感動地回復:“不用謝,孩子們,祝你們學習進步,茁壯成長!”(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金欣)
責編:周紫云
一審:周紫云
二審:李夏濤
三審:肖暢
來源:懷化新聞網(wǎng)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