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8-02 09:05:46
劉克邦
我與丁建榮先生同在長沙工作與生活,同為湘鄉(xiāng)人,是老鄉(xiāng),更是摯友。他的真誠、直率與熱情,早已為人稱道;而他對家鄉(xiāng)的深情,更是血濃于水,根植于心。
夏日炎炎,建榮先生來電,邀我為他的散文《師恩似海,潤澤終生》寫一篇評論。我雖熱愛文字,卻鮮少寫評論文章,一則需費時研讀原作,二則需字斟句酌,與我隨性而寫的習慣相悖。因此,我婉拒了他的請求。
然而,閑暇時,我偶然想起他的文章。建榮先生以格律詩見長,散文少見,這勾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我翻開手機,找到他的文章細細品讀。未曾想,這一讀竟讓我沉浸其中,難以釋卷。
文章以三件小事,串起丁建榮先生與恩師的情誼:“一支鋼筆的故事”“一次家訪的溫度”“一封書信的力量”。這些看似平凡的往事,歷經(jīng)歲月沖刷,卻在他心中熠熠生輝,溫暖如初。字里行間,流淌著對老師無盡的敬意、感恩與深情。
文章開篇,一支鋼筆的故事讓人眼眶濕潤。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父親省吃儉用為他買的鋼筆不慎丟失,這不僅是丟了一件物品,更是丟了一家人的期盼。魏老師默默遞來一支舊鋼筆,輕聲道:“先用著。”這簡單的三個字,如春風拂面,撐起了一個少年的希望。后來,他通過努力取得優(yōu)異成績,老師獎勵他的那支“英雄”鋼筆,竟是老師自掏腰包買的。這份無聲的關愛,勝過千言萬語。
“家訪”一文中,那段油菜花田的描述太有畫面感了。1973年的春天,老師踩著田埂來到家中,陽光將他的身影拉得很長?!澳氵€想讀書?這是好事啊。”一句話,讓原本蔫頭耷腦的少年重燃斗志。這次家訪,如同旱地里下了一場及時雨,滋潤了一顆干渴的心。老師的鼓勵,讓“霜打的茄子”般的他鼓足了勇氣,挺起了胸膛,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書信里藏著沉甸甸的分量。1976年的寒冬,北風凜冽,軍營的被子擋不住刺骨的寒意。然而,老師的九頁長信卻如一團火,溫暖了他的身心?!按纫央x岸,就要迎接巨浪”,這句話至今讀來仍讓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湃。信中列舉同學考上大學的喜訊,字里行間滿是“我知道你能行”的信任與期許。這份力量,支撐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荊斬棘,伐木為橋,最終走出一片繁花似錦的天地。
整篇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贊美,卻讓魏老師的形象躍然紙上,直抵人心。他如村口的老槐樹,默默佇立,為行人遮風擋雨;又如口袋里的糖果,在苦澀時掏出來,甜得讓人銘記一生。教育的真諦,或許正是如此——在細微處見真情,于無聲處潤心田。
讀完此文,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母親早逝,孤苦伶仃,是老師將我拉進他的家門,將一塊塊肉夾到我碗中……那一刻的溫暖,至今想起仍讓我淚如雨下。
我不禁感嘆:老師,不僅是站在講臺上傳授知識的引路人,更是以身示范,以情化人,培養(yǎng)國家棟梁的雕塑家。
丁建榮先生的散文,似一杯茶,需慢慢品味。初嘗平淡,細品卻甘甜悠長。正如魏老師的那支鋼筆,書寫了半個世紀,字跡間的溫度依舊未減。
師恩似海,潤澤終生;歲月如歌,暖陽永駐!
責編:鄧正可
一審:易禹琳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版權作品,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zhuǎn)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ǎng)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zhuǎn)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nèi)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