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戶端 2025-08-01 20:14:10
【前 言】
漣水文化作為婁底市政協(xié)文教衛(wèi)體和文史委2025年度重點研究課題,由婁底市政協(xié)文教衛(wèi)體、文史委聯(lián)合婁底市文史研究會共同承擔研究任務(wù)。本期連載推出的《漣水文化體的歷史形成》一文,系課題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該文經(jīng)婁底市政協(xié)文教衛(wèi)體和文史委組織專家團隊嚴格審閱,認為該文章觀點新穎、史料翔實、邏輯嚴密、論證充分,是婁底市文史研究領(lǐng)域難得的一篇力作?,F(xiàn)全文連載刊發(fā),誠邀學界同仁批評指正,共同推動漣水文化研究向縱深發(fā)展。
【正 文】
作者:李德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span>
——《道德經(jīng)》
水,“上天則為雨露,下地則為潤澤:萬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無好憎?!?/span>
——《淮南子·原道訓》
“水者,地之血氣,如經(jīng)脈之流通者也。故曰:水,具才也?!薄八吆我玻咳f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
——《管子·水地》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早就有“逐水草而居”生活傳統(tǒng)。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地理觀中,水不僅是生命之源,更是文明孕育與傳播的天然廊道,深刻塑造著流域內(nèi)人群的生活方式、精神氣質(zhì)與文化認同。
漣水河是湖南唯一一條自西向東,橫亙湘中腹地的湘江支流,發(fā)源于新邵縣觀音山南麓。自西向東,流經(jīng)新化縣、新邵縣、冷水江市、漣源市、安化縣、婁星區(qū)、寧鄉(xiāng)縣、雙峰縣、湘鄉(xiāng)市,于湘潭市西部河口鎮(zhèn)注入湘江,全長185公里,流域面積71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38.4立方米/秒,河流坡降0.46‰,主要支流有湄水、孫水、測水,有大型引水灌溉工程——韶山灌區(qū),灌溉雙峰、湘鄉(xiāng)、湘潭、寧鄉(xiāng)、韶山、望城、雨湖7個縣市約2500平方公里范圍。漣水,自西向東連接資水和湘江兩大自南向北的水系,像一個英文字母“H”的中間一橫,流淌于湘中腹地12個縣市區(qū)。
自古以來,漣水因其坡降0.46‰,是一條重要的物流、人流運輸?shù)?/span>“黃金水道”,漣水盛產(chǎn)的鉛錫礦、煤炭、茶葉等沿河道源源不斷外運。歷代移民也沿河源源不斷自西向東遷徙,伴隨著的是文明的逐步推進,兩岸書院學校林立。而自清中期以來,一代代漣水士子沿著這條河走出大山,登上歷史舞臺,學術(shù)界有“半部近代史,一部現(xiàn)代史,由漣水河人寫就”的說法。人們研究近百年湖南學風或思想或精神,先必從這一流域的歷史、地理、人文著手,方能見其堂奧。
那么,這條流淌于湘中腹地的“環(huán)山之水”,是怎樣以其相對獨立而穩(wěn)定的地理流域——從西晉羅含筆下的“湘中”意象,到《宋史·梅山硐蠻傳》明確劃定的與漣水流域重合的“硐蠻”故地,再到“連道”古縣、酈道元筆下的“漣水”以及當代“婁底”行政區(qū)劃的一脈相承——為一方獨特的文化生命提供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搖籃?地理的邊界或許在融合中略有盈縮,但漣水作為其核心血脈與永恒標識的地位從未動搖。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在這片土地上,經(jīng)由數(shù)千年歷史的沉淀與熔鑄,滋養(yǎng)、凝聚并標識了一個獨具特色、生命力旺盛的地域文化單元,這就是上述漣水所流經(jīng)的區(qū)域以及歷史認同的“漣為資別”的資水流域區(qū)段,可觀照為“漣水文化體”。
(一)認同:從“湘中”到漣水到“漣為資別”
文化體的形成,非朝夕之功。其地理范圍在歷史文獻中經(jīng)歷了從模糊感知到逐漸清晰界定,其邊界雖因文化融合而有所變遷,但漣水作為核心紐帶和地理標識的地位始終穩(wěn)固。更為關(guān)鍵的是,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群,歷經(jīng)千年,形成了強烈而持久的文化認同感與鮮明的主體意識。這種認同,既深植于共同的生存環(huán)境與歷史命運,也鮮明地體現(xiàn)于歷代精英人物對這片土地及其精神的體認、書寫與踐行,
地理上的“環(huán)山之水”——漣水,作為區(qū)域內(nèi)最主要的水系,天然地成為連接流域內(nèi)人群、物資與文化的紐帶。其“必有其源”的特性,也隱喻著地域文化生成的根基性與獨特性。
羅含(292—372),字君章,號富和,東晉桂陽郡耒陽縣人,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中國山水散文的創(chuàng)作先驅(qū)?!断嬷猩剿洝啡肀?,是第一部關(guān)于湖南地理的著作。也是古代文獻第一次出現(xiàn)“湘中”地理名稱。尤其是他記錄湘中水道的一段文字很有意思,“……連水……資水,皆注湘(注:指湘江)”。在羅含認為,連水、資水都是注入湘江的,這一說法在今人看了會驚掉下巴,連水是湘水支流,自然是流入湘水,而資水是長江支流,注入洞庭湖。必須注意的是,這個“連”是與當時仍然作為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盛產(chǎn)連錫等有色金屬的縣級行政區(qū)劃——連道的設(shè)置密切相關(guān)的。《湘中山水記》有《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和《麓山精舍叢書》輯本。
無獨有偶的是,《麓山精舍叢書》中又有南朝宋庾仲雍撰的《湘中記》一卷。
另有同名的《湘中記》一卷,作者不詳。
《湘中別記》系南朝齊梁間至北宋南朝齊梁間至北宋無名氏著:“香水在(湘鄉(xiāng))縣郭內(nèi),其水甚香,昔年貢此,民多困敝。齊末因罷,以板覆之,上起塔。湘鄉(xiāng)本謂湘香,蓋由此而名?!保ê笙闼儭八G泉”),與北宋真宗朝禮部侍郎、王府侍講畢田所作《湘中故事》(已佚)同說,其中《香水》記載了湘鄉(xiāng)縣名的由來,詩云:
坎上浮屠已拂天,椒蘭余馥尚依然。
九重無復修長貢,空有香名與邑傳。
這些書皆已遺失,但“零磯寸璧”,亦足以反映南朝時期“湘中”是湖南一個重要的地理文化單元的共識。
唐代,有“《湘中諸山記》一卷,河南元結(jié)撰?!保ü饩w《湖南通志·藝文志》)
以上這些志書所證實的是“湘中”與五溪、沅陵、南岳、零陵等地名一樣,是對包括婁底在內(nèi)的漣水流域作為“湘中”核心區(qū)域的認同。應該說,這種認同,既有地理上的,更有文化上的。
今天人們習慣性使用“湘中婁底”、“湘中明珠”等詞語,應該與歷史上這些悠久的積淀有關(guān)。
“湘中”還只是一個大致的、虛化的地理方位,漣水流域則是承載、孕育這個“生命體”的地理范疇。但“湘中”這個地域概念出現(xiàn),漣水作為區(qū)域的核心地標自然走上了前臺。
桑欽(生卒年不詳),字君長,東漢河南人,傳為中國第一部水系專著《水經(jīng)》的作者,對古代地理學發(fā)展有重要貢獻?!端?jīng)》云:“漣水出連道縣西,資水之別。東北過湘南縣,又東北至臨湘縣西南,東入于湘?!?/span>文中稱“湘南縣”,說明桑欽時代尚無“湘鄉(xiāng)縣”。
連道與漣水同時出現(xiàn),互為地理坐標,且漣水一出現(xiàn),就“天然”的和資水扯上了關(guān)系。“漣為資別”,即漣水是資水的分流或支流。說明東漢時期就有這一地理認同了。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云:“水出邵陵縣界,南徑連道縣,縣故城在湘鄉(xiāng)縣西百六十里??匾娏鳎铣梢幌?,東入衡陽湘鄉(xiāng)縣。歷石魚山下多玄石,山高八十余,廣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開發(fā)一重,輒有魚形,鱗鰭首尾燒之作魚膏形,因以名之……”在同樣強調(diào)漣水與連道的方位關(guān)系后,更詳細介紹了漣水流域的情形。對漣為資別,沒有看法,持默認態(tài)度。
宋理宗端平三年,寶慶府奏文:“本府邵陽縣有龍山,山頂有泉,曰龍泉水,分流而下,小溪東入于湘鄉(xiāng),西合本府之資水”算是對漣為資別作出了同源的解釋。
《大明一統(tǒng)志》載:“龍山,在湘鄉(xiāng)縣西一百八十里,山巔有池,池中多鯉,常有煙霧,相傳以為龍,漣水出其下。“珍漣山,在湘鄉(xiāng)縣西一百八十里,與龍山對峙,漣水別支出其下?!皾i水,在湘鄉(xiāng)縣東南,有二源,一出寶慶府邵陽縣界龍山,一 出安化縣界珍漣山。合流九十里,會側(cè)水,繞破石,轉(zhuǎn)至縣南……”首次提出漣水二源說。
晚清地理學家楊守敬《水經(jīng)記注疏》正誤:“漣水在資水之東,間以崇山,無通流之道,不知《經(jīng)》何以為資水之別,蓋舊籍相傳云耳?!?/span>
晚清學者王先謙在《漢書·地理志補注》中說:“先謙曰:續(xù)志后漢因。漣水出連道縣西,亦名龍城。先謙案:漣水出邵陽縣龍山之陰,資水出其陽,水經(jīng)以為資水之別,即實非也”。
楊守敬、王先謙,對于漣水源頭的探尋、校正,實事求是。本文更多關(guān)注的是“漣為資別”所承載的文化認同。別,表示分支。在描述姓氏源流或江河分流時,“別”也用來表示分支或分流的意思。如《書·禹貢》中的“岷山導江,東別為沱”以及上述的漣為資別,都體現(xiàn)了“別”在描述水流分支上的應用。
這一認同,見諸清代的陶澍與鄧顯鶴身上,且兩人都是有清一代留下高大身影的人物,一為安化人,一為新化人,就是一個“有意味”的文化現(xiàn)象了。
陶澍(1779—1839年)字子霖,湖南安化人。嘉道時期重臣、學者,經(jīng)世派代表人物。他在《資江耆舊集序》中說:“惟是資水在九江之中不當孔道,冠蓋罕臨,詩人墨客往往弗能道,故典籍不多見,而人文亦蕭索已甚。惟《水經(jīng)注》記載頗詳,其源流與《漢書·地理志》都梁注合。而于漣水,則注為資水之別,與漢別為潛、江別為沱相同,蓋特筆也。其實,資水發(fā)源都梁稍東,納新寧之夫夷水,夫夷亦出全州,與湘源近。……”大有深意者三:一者資水交通不便,人文蕭索;二者陶澍于“漣為資別”這樁公案做了合乎歷史真實的結(jié)論,以其對資水之源的清楚認知,認同為“特筆”(獨特的筆法或特別的記載),這一使得后來讀者一頭霧水的“特筆”,只能以“認同”來解釋了。三者陶澍在為友人鄧顯鶴的《資江耆舊集》作序,憑空扯上漣水,似空穴來風,卻引出了一段深厚的關(guān)乎“文化認同”的歷史佳話。
鄧顯鶴(1777—1851),字子立,號湘皋,新化縣曹家鎮(zhèn)人。學者,詩人,文獻學家,教育家,梁啟超譽其為“湘學復興之導師”,他的表述則更直白真切:“連道為今湘鄉(xiāng),與安化、邵陽毗連。顯鶴匏系溈西,遂已十稔。至漣澨、壺天,實先子誕生之地。每過斯土,如出里門。敬援 枌榆鄉(xiāng)社之義,一抒桑梓敬恭之懷,故以寧鄉(xiāng)、湘鄉(xiāng)二縣附焉?!保ā顿Y江耆舊集序列》)“如出里門”、“一抒桑梓敬恭之懷”的情感認同使他打破了《資江耆舊集》只收資江區(qū)域詩文的體例,其“連資一體”的認同超出了“漣為資別”的認知。這里,他還透露了他的先祖就是從漣水河畔的壺天,沿漣水西遷的移民往事。
“漣為資別”,反映了古人對河流源流的判斷受限于地理知識和技術(shù)條件,雖然存在主觀認知與客觀事實的偏差,但其中也可追溯古人“水生萬物”的多樣性和同源性的哲學思想,清代地圖中漣水既屬湘水,又屬資水的矛盾,或者漣資互通的狀況,折射的是自然與人文的互動。(見下圖)
(注:此圖繪于乾隆24-28年(1750-1763)引自櫧山燈影《漣水圖像逸事》)
“漣為資別”的文化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其歷史背景和地理變遷或心理愿景。這種對自然現(xiàn)象的“錯誤”認知,反映的是歷代先民對通達交通的渴盼與憧憬。
其一,漣水流域與資水流域的犬牙交錯,若分若合的地理狀況導致了這一認知。在今天冷水江仍有連溪,卻是資水的支流,許是漣資相通,地域相連的歷史遺存。
其二,交通拉近拉緊了人們之間的聯(lián)系,地理認同產(chǎn)生了文化認同。與資水相較,漣水以其平緩的坡降,適宜的水上運輸條件,當時已是事實上的重要的物流、人流(移民)通道即文化通道,漣水源頭區(qū)域新化、新邵、安化等地的物產(chǎn)多經(jīng)此航道運出。如錫礦山的連錫,新化的茶葉等。較之漣水,資水灣多灘急,河谷陡峭,河床險灘礁石密布,不利航運。這可從陶、鄧的文字中可見。(資水上航行的毛板船疑起于清末民國時期,更是反映其航運狀況的一例佐證)。
其三,漣水文化體的地域范圍,應該是漣水流域及其所“別”的資水流域即資江的新化、安化段。而且,“漣為資別”,從今天“連資通航工程”的實施來看又近乎是順應歷史潮流、帶有歷史穿越感的“一語成讖”。千百年前,人們以想象中或愿景中漣水綿延的水運,將湘中地域散落的文明鍛造成一個血脈相連、文化認同深厚的漣水文化體。今天的“連資通航工程”已經(jīng)不僅僅是為了交通或灌溉之利,而是國民經(jīng)濟的區(qū)域均衡,加強內(nèi)循環(huán)等更高層面的戰(zhàn)略布局。河運即國運,漣水興,則中國興。
曾國藩有詩云:“漣水湘山俱有靈”,詩中“漣水”“湘山”并稱,應有對漣水文化挺膺擔當,愛國經(jīng)世的自許自信。漣水文化體的孕育與發(fā)展,首先根植于一個相對清晰且具有歷史延續(xù)性的地理空間——漣水流域及其有“別”資水相關(guān)區(qū)域。這一地理范疇的形成與確認,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留下了深刻的地理印記。
責編:王美慧
一審:王美慧
二審:肖洋桂
三審:周俊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