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衡林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8-01 06:52:07
近日,第十二屆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獎評獎辦公室發(fā)布公告,評獎委員會經(jīng)投票表決,產(chǎn)生18部(篇)獲獎作品。其中,有4位湖南人的作品,分別為諾亞童話《白夜夢想家》,蔡皋兒童繪本《不能沒有》,彎彎、劉雪純兒童繪本《媽媽的剪影》。
湖南這片浸潤著湖湘文化基因的土地,歷來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沃土。在兒童文學領域,湖南作家群體以其獨特的地域氣質與藝術追求,構建了兼具思想深度與童真意趣的文學版圖,既延續(xù)著湖湘文化中“經(jīng)世致用”的務實精神,又洋溢著對兒童心靈世界的細膩觀照。
湖南兒童文學的早期創(chuàng)作,多植根于本土的鄉(xiāng)土語境。像謝璞的小說《竹娃》。竹娃每天跟著爺爺上山砍竹子,回家學著編竹筐。他勤勞、樂觀,還會用竹子編竹蜻蜓、做竹哨子等。小說的字里行間彌漫著鄉(xiāng)土的氣息。這種對地域生活的精準捕捉,成為湖南兒童文學的鮮明底色——不回避生活的真實,卻始終以兒童的視角過濾苦難,留存溫暖。
隨著時代發(fā)展,湖南兒童文學的敘事場景從鄉(xiāng)村拓展至城市,從現(xiàn)實延伸至幻想,但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核從未消解。湯素蘭的“笨狼的故事”系列便是典型。笨狼的天真莽撞中,藏著湖湘人“敢為人先”的闖勁;其筆下的森林小鎮(zhèn),既有湘地山林的靈秀,又融入現(xiàn)代兒童的生活體驗,讓地域特色與普世情感達成奇妙共鳴。
湖南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者始終恪守“兒童本位”的原則,既不將兒童世界成人化,也不刻意矮化兒童的認知能力。他們善于以兒童的邏輯構建敘事,用孩童的語言傳遞深刻的生命思考。例如,謝樂軍的《魔術老虎》系列,以“魔術”這一兒童喜聞樂見的元素為載體,探討成長中的困惑與勇氣:老虎的魔術時靈時不靈,恰如孩子面對世界時的無力與突破,在輕松幽默中完成對“努力”與“接納”的詮釋。
這種創(chuàng)作理念更體現(xiàn)在對“真實兒童”的尊重上。湖南作家極少塑造“完美兒童”,筆下的主人公多帶著這樣那樣的小缺點:調皮、膽怯、愛較真……但正是這些不完美,讓角色更貼近生活,也讓讀者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對湖南兒童文學的評論,也經(jīng)歷了從“功能論”到“本體論”的轉變。早期評論多關注作品的教育意義,強調其對兒童品德培養(yǎng)的作用;如今的評論則更注重文學性的剖析:語言的韻律美、敘事的結構巧思、形象的藝術張力,成為評論的核心維度。這種轉變背后,是對兒童文學本質的再認識——好的兒童文學,首先是“文學”,其次才是“兒童的文學”。
湖南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評論,始終在地域特色與普世價值、兒童視角與人性深度之間尋找平衡。它像一株生長在湘楚大地上的樟樹,深扎本土的土壤,卻向著更廣闊的天空舒展枝葉,既為湖南的孩子們提供心靈的棲息地,也為中國兒童文學貢獻著獨具特色的藝術樣本。這份堅守與創(chuàng)新,正是湖南兒童文學生生不息的動力所在。
責編:曾衡林
一審:曾衡林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