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7-26 15:59:08
文|李薇薇
湖南省話劇院的《宣言》以五分鐘的雷霆之力,將八十余載的歷史長河折疊于舞臺方寸之間。這部作品不僅是對劇院前身抗敵演劇八隊的熱血回溯,更是一場關(guān)于戲劇本質(zhì)與精神傳承的深刻言說。
《宣言》仿佛是一座精密的時空折疊裝置,三重維度在此碰撞交融:此刻演員們準備演出的現(xiàn)實時空、1938年抗敵演劇八隊在炮火中街頭演出的歷史時空,以及《萬水千山》《泉洄之漁》《高山之巔》等經(jīng)典劇目的象征時空。楊阿龍立于其間,如一位穿越時空的擺渡人。他開場前那句“讓自己成為另一個人”的獨白,一語道破了戲劇穿越時空的靈魂特質(zhì)——演員的身體是容器,承載著不同時代角色的生命回響。當1938年的銅鑼聲與現(xiàn)代劇場的鐘聲在舞臺上方重疊回蕩,兩種聲波在觀眾耳中交織成一條無形的時間隧道,過去與現(xiàn)在于此相擁。
一盞1938年照亮前線的煤油燈,在楊阿龍“微弱的光卻可以照亮遠方”的旁白中,被賦予了精神火種般的寓意。當這束微光在舞臺上最終與現(xiàn)代劇場的定點光重疊輝映時,一道穿越歷史煙塵的光束,跨越時空完成了從“救亡之燈”到“傳承之燈”的精神傳遞。
同樣震撼的是轟炸音效的巧妙疊用——歷史時空中敵機的轟鳴與現(xiàn)代劇場象征性的轟炸聲效相互交織,在聽覺層面構(gòu)建了歷史與當下共振的戰(zhàn)場。那面從“抗敵演劇八隊”旗幟逐漸幻化為“湖南省話劇院”的標識,則讓精神的傳遞有了具象的載體,成為折疊時空中最具張力的視覺宣言。
楊阿龍的表演是支撐這場時空折疊的橋梁。他穿梭于多重身份之間,既非簡單的角色切換,也非刻意的間離表演,而是以血肉之軀為媒介,讓不同時代的靈魂在同一個舞臺上完成了精神的接力,同時也是他在團里飾演過的經(jīng)典角色的回眸。
當他是1938年的演劇隊員,在轟炸聲中掙扎站起呼喊“團結(jié)起來,把侵略者趕出中國去”時,眼中燃燒著無懼的火焰;轉(zhuǎn)瞬成為《高山之巔》中的現(xiàn)代話劇人,一句“先輩們,你們沒有做完的事情,我們會接著做下去”,又讓那火焰沉淀為堅毅的薪火。他最后以“我們的魂是拿命換的吶喊,我們的根是血燙熱的土地”收束全劇時,聲音的厚度與情感的分量中,分明疊印著歷史人物與現(xiàn)代演繹者的雙重回響。
《宣言》通過時空折疊的敘事方式,揭示出戲劇藝術(shù)超越時間的永恒特質(zhì)。五分鐘的演出,是對“戲比天大”這一戲劇精神的濃縮禮贊。無論是1938年隊員在敵機轟炸下“演,必須要演!”的吶喊,還是楊阿龍在多重時空中對表演信念的堅守,都指向同一個精神內(nèi)核——舞臺既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未來的創(chuàng)造者。
那盞穿越時空的燈,不僅照亮了歷史,也映照著戲劇未來的長路;那面重疊的旗幟,是戲劇人永不褪色的精神圖騰。戲劇在此時空折疊處,顯露出它最為神圣的本質(zhì):一種以生命傳遞生命、以靈魂喚醒靈魂的永恒儀式。
當楊阿龍與全體演員齊聲宣告“我們是湖南話劇人”的瞬間,舞臺折疊的時光驟然展開——八十載的戲劇精神,最終凝聚為一句響徹當下的宣言。這宣言并非塵封的史料,而是奔涌的熱血;這舞臺不僅是表演的場所,更是精神基因復活的圣殿。
時光在折疊處顯影,生命于共振中永恒。劇場這一方寸之地折射出歲月的印記,讓不同時代的吶喊與宣言在當下觀眾的血液中重新奔涌。戲劇在此刻,顯露出它最為神圣的使命:它既是歷史的回音壁,亦是未來的孵化器。
責編:胡雪怡
一審:胡雪怡
二審:易禹琳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