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6 09:32:07
文丨王艷瓊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家訓的培育傳承一直滋養(yǎng)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我生長在一個很普通、很和樂的家庭。父母生在舊社會,長在新中國成立前,家境貧寒。父親小學肄業(yè),母親一字不識。父母靠裁縫手藝將我們兄弟姐妹六個拉扯大,用最本真的“誠實做人、扎實做事、艱苦樸素、樂善好施”縫就了養(yǎng)育我們的家風家訓。這家風家訓也許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正是最樸實的語言和守正的行為規(guī)范深深地教育了我,如春風細雨滋潤著我的成長。從湖南西南部雪峰山東麓的偏僻小山村走出來,我一直靠的是父母親家風家訓的本真?zhèn)鞒?,走上忠誠于黨、不負人民的公仆崗位。
家風家訓蘊含榜樣的力量,教會我責任擔當。母親出身貧寒,幼年喪父,母嫁他鄉(xiāng),十一歲來到爺爺奶奶家當童養(yǎng)媳,同樣過著清貧的生活,缺吃少穿,母親常替人紡線織布、碾谷收麥,靠勞動換取糧食補貼家庭生計。爺爺奶奶早早離世,留下年幼的叔叔和姑母。母親與父親結婚后一起以縫補為生,充當起“長兄為父長嫂為母”的角色,將叔叔和姑母撫養(yǎng)成人,幫叔叔和姑母成家立業(yè)。
每年春節(jié),母親會攢下家里最好的食材,熏好臘肉、豬小腸,自制豆腐、甜酒,炒好花生、豆子,備好咸姜、雜菜,用父親親手釘制的木盒擺上十大碟,寓意著十全十美的款待全家親朋好友。父親殺雞宰鴨、母親剖魚擇菜,同時叫我們兄弟姐妹六個,分頭去接叔叔叔母兩家、姑姑姑父四家來家團聚。母親說爺爺奶奶不在了,我們家就是叔叔姑姑的家,過年過節(jié)一定要接回來團聚團聚,讓他們知道他們都是有娘家的人。父母親舍自己顧家人,舍小家為大家,為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正是這種榜樣的力量激勵我前行,讓我學會在大家庭中如何去做個好兒媳、好嫂子,進而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公仆。
家風家訓蘊含互助的精神,鼓勵我扶困濟危。母親從未接受過文化教育,但她生性聰明、好學上進、心靈手巧,凡事都能悟出其中的訣竅;母親身材瘦小,但性格剛烈、吃苦耐勞、樂觀向上,從不向困難低頭;母親出身貧寒,但做人大度、做事大氣、處世大方,從不愿虧欠他人。
母親和父親做了一輩子的裁縫,多是父親裁母親縫,鄰里鄉(xiāng)親送來布,只要是時間來得及,父親會當著鄰里鄉(xiāng)親的面裁剪好,并告訴說裁下來的每一塊是用來做什么用的,比如說縫制正身、衣袖、領口、褲腿等,余料就卷起來讓鄰里鄉(xiāng)親帶回去,囑咐說還可以給家里婦人做鞋底布用。母親若是知道鄰里鄉(xiāng)親家有小孩,就會建議利用好大塊點的余料,也當著面給裁個小肚兜或者口水兜,告訴說這些小物件縫制就不用付工錢了,只要孩子用得上就成。有時鄰里鄉(xiāng)親需要縫制棉衣,帶來的棉花卻質量差成團不好用,看到鄉(xiāng)親面露難色,母親知道人家家里有困難,就會毫不吝嗇地把自家種的上等棉花拿出來相送,并利用晚上時間親手彈制好,再讓鄉(xiāng)親把帶來的棉花帶回去做棉鞋。
父母親還常教導我們,不管自己生活有多難也要盡力去關心幫助那些更有困難的人,錢是身外之物,可以一分掰做兩份用,留一分給自己,留一分幫人家。父母親的言傳身教,鼓舞著我們以幫助別人解決困難為快樂,我與先生及女兒也堅定了助人為樂的志愿。我們一家人多年來堅持以服務福利院為主的愛心事業(yè),還會經(jīng)常去貧困山區(qū)助學,就是在傳承家風家訓中付出愛、收獲愛。
家風家訓蘊含處世的情懷,教育我品格修煉。父母親樸素的處世情懷一直在滋養(yǎng)我的人生之路。是母親培植了我性情善良溫和的品行。上學時母親教育我說“只有讀書好,書讀了是自己的,別人偷不走搶不走”;工作時母親教育我說“要眼明手快,多做事少說話,在任何單位工作都要干到人家想留你”;結婚后母親教育我說“婆家養(yǎng)個兒子不容易,要多替丈夫著想,更不要為難丈夫,婆家的事情在丈夫的心意上還要加份心意”;為人母后母親教育我說“小孩不少吃不少穿就行,關鍵是要教育好,不能學壞”;與人交往中母親教育我說“話不能說得太滿,事不能做得太絕,要給別人留余地,也給自己留余地”。
是父親鑄造了我守正奮發(fā)的堅定意志。兒時父親常對我說“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求學時父親常對我說“學習只靠自用功,老師只是引路人”;上班后父親常對我說“行得正才能坐得直”;成家后父親常對我說“女人對公婆要比對自己父母更好才行”;生小孩后父親常對我說“養(yǎng)兒不能嬌,嬌子不成氣”。如此種種,父母親以樸實的語言,引導我做個勤奮好學的好學生、嚴厲慈愛的好媽媽、肝膽相照的好妻子、榮辱與共的好同事、求真務實的好公仆。
家風家訓蘊含厚重的美德,引導我崇德向善。父母一生向善,常常說“做人要多積點德。”改革開放前,農村生活仍然苦不堪言,別說有什么菜,那是要靠天眷顧的,有些鄰居連鹽都買不起,那時的鹽是粗鹽,零買的。每次父親買鹽回來,母親如數(shù)家珍似的念叨哪些個家里平日里沒鹽吃,然后用紙一小包一小包包起來,讓我送到缺鹽的鄰居家去。再后來,大哥和我在外參加工作,有機會買些水果零食帶回家,母親就會左挑右選分享給鄰里,一邊挑選一邊教導我們說:“送人家東西就要送好的,如果你自己都覺得不好的東西就不能送人家”。
潛移默化中我也傳承了母親的做法,將這種家風家訓傳承給了下一代。女兒三歲左右的一件事情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女兒喜吃炸小鯽魚,女兒爸爸炸好后我讓女兒給好朋友送去分享,女兒自己動起手來,一條條魚在選,我問女兒為什么要一條條選,女兒說“您不是說過送人家東西要送最好的嗎?所以我得挑有頭有尾完整的魚送去呀。”我很欣慰女兒的思想深處已經(jīng)浸潤了前輩的美德。我家門前有條小溪,小溪流經(jīng)幾個村子,村民們都在小溪里洗衣洗菜,有些廢棄的東西也被順手丟進小溪,久而久之,小溪里滿是垃圾。每年秋冬溪水很涼甚至很冷時,父親就常常光著腳,拿著鋤頭和竹編撮箕,把小溪里的垃圾一擔擔挑出來。父親的雙腳常常被玻璃碎片等扎得滿是血水,母親總是一邊給他用鹽水、茶葉水清洗一邊嗔怪。父親只是簡單地說“溪水里的垃圾總要有人去清理才有好的環(huán)境。”這種崇德向善的基因傳承在我們后輩的血液里,已經(jīng)培養(yǎng)成我們的好習慣和好作風。
父愛如山,厚重而深沉,當我讀懂父愛的時候,父親卻永遠地離我而去;母愛如水,溫柔而滋潤,當我理解母愛的時候,母親又永遠地離我而去。如今的小山村已經(jīng)面貌一新,村民們都享受到便利的交通、充足的電力、干凈的飲用水、通暢的電話電視、便捷的購物等等,相信父母親在天堂看到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會含笑九泉。我們的使命就是將家風家訓傳承好、發(fā)揚好,讓家風家訓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責編:劉瀚潞
一審:劉瀚潞
二審:易禹琳
三審:楊又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