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7-25 18:58:50

文丨周偉業(yè) 朱永來 郭大松
端午的粽香還未散盡,晨露尚掛在竹葉尖上,我們一行五人已驅(qū)車駛?cè)胂鏂|南的層巒疊嶂之中。導(dǎo)航顯示目的地是"桂東縣漚江鎮(zhèn)南華村",地圖上不過一粒芝麻大小的標記,卻藏著令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都未曾踏足的詩意秘境。
南華村,像一枚青翠的紐扣,系在羅霄山脈與南嶺交界的衣襟上。海拔八百米的村莊,被漚江支流溫柔環(huán)抱,縣志記載其"四圍青山如黛,一水抱村而流"。若從衛(wèi)星地圖俯瞰,村落恰似一片竹葉飄落于翡翠色的山谷中——東接江西遂川,西臨桂東縣城,北倚齊云山,南望如屏風(fēng)列陣的雞籠寨群峰。
車過漚江鎮(zhèn)后,盤山公路忽然抖落一身塵囂。搖下車窗,混合著松脂與金銀花香的空氣涌進來,同行的朱永來吟起晚清詩人郭嵩燾的句子:"萬壑千巖鎖翠煙,此中別有一洞天。"拐過第七道發(fā)卡彎時,一片錯落的黑瓦木屋突然撞入眼簾,檐下晾曬的紅辣椒像一串串瑪瑙——南華村到了。
剛抵南華村老支書吳邱湘的門前,就看見他與黃洞中心校原校長黃光亮及一位耄耋老者已在階前。老支書迎上前來,清癯的面容襯著修長如琴師的手指,左側(cè)那株四百余年的古荷樹亭亭如蓋,十八米高的樹冠投下婆娑綠蔭,五人合抱的樹干上鐫刻著歲月的年輪?!昂犭m陋,幸有清風(fēng)明月為伴?!彼崎_斑駁的木門,但見庭院深深,一脈茶香縈繞。他引我們穿過堂屋,來到他的音樂工作室,墻上的二胡、月琴弦影與竹篩里的紅辣椒交織成躍動的音符。這位“山情風(fēng)情”的抖音主播信手取下蒙著薄塵的二胡,一曲《漁鼓調(diào)》便從弦間流淌而出。琴音掠過青苔斑駁的石碾,驚飛竹枝上的斑鳩,最終與遠山飛瀑的轟鳴共鳴。他八十歲的老父親倚著門框,皺紋里漾著笑意:“當(dāng)年我當(dāng)村主任修路,如今他當(dāng)網(wǎng)紅傳曲,都是給村里掙臉面?!?/p>
在黃洞學(xué)校原校長黃光亮和老書記吳邱湘的帶領(lǐng)下,我們乘車來到了一座土地廟。廟雖不大,但香火旺盛,供桌上擺滿了村民虔誠供奉的香火。這座廟宇不僅是信仰的寄托,更是南華村歷史與文化的縮影。
眼鏡橋,又稱漚原橋,是南華村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橋身橫跨漚江,左側(cè)是一座水電站,橋下流水潺潺,遠處青山如黛。站在橋上,仿佛能感受到時光的流淌,而橋的名字“眼鏡”,則因其獨特的拱形設(shè)計,宛如一副架在江上的眼鏡,別具一格。
爬過300米陡峭的山路,我們被眼前的古樹震撼了。這棵古樹高約30米,樹干粗壯,需三人合抱。樹冠如巨傘般撐開,遮天蔽日,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滄桑。古樹群中還有“千年夫妻樹”,兩棵古樹相依相偎,宛如一對歷經(jīng)風(fēng)雨的伴侶。
通往南華瀑布的小徑,被茂密翠竹簇擁,陽光篩落,光影斑駁。一旁小溪潺潺,如靈動琴弦,彈奏著山林的歌謠。
漸近瀑布,轟鳴聲似鼓點,撞擊著心魄。都遼瀑布如白練垂天,從崖頂飛馳而下,砸落在嶙峋巖石上,碎玉飛濺。四周綠意蔥蘢,藤蔓纏繞,水霧在陽光中幻化成虹。這是大自然的杰作,喧囂與靜謐交織,讓人沉醉在這山水間,忘卻塵世紛擾,只余身心與自然相融。
雞籠寨是南華村的制高點之一,山峰陡峭,形似雞籠。登頂后,視野豁然開朗,遠處的群山、村落、田野盡收眼底,宛如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卷。
天子地傳說曾是古代龍脈之地。這里地勢險峻,云霧繚繞,站在山頂,仿佛置身仙境。每逢日出日落,霞光映照,更是美不勝收。
在田園一隅,蛤蟆石靜靜佇立,似從遠古踱步而來的衛(wèi)士。它由幾塊巨石堆疊,形態(tài)樸拙,青苔與藤蔓攀附其上,是歲月留下的斑駁印記。
春日,它守望著田園里新翻的泥土、抽芽的嫩苗,聽著蛙鳴與風(fēng)聲交織,見證希望在土地里扎根;夏日,烈日炙烤,它為路過的小蟲、飛鳥提供蔭蔽,看金黃麥浪在風(fēng)中翻滾,守護豐收的前奏;秋日,田園染上斑斕,它默默凝視農(nóng)作物歸倉,任落葉在身旁堆積;冬日,銀裝素裹,它與白雪相融,守護著田園的寧靜,等待下一個輪回。
它不言語,卻以千年不變的姿態(tài),守護田園的四季更迭、生息繁衍,是田園故事里最沉默卻最堅定的注腳,讓每一寸土地、每一段時光,都因它的存在,多了份厚重與安穩(wěn) 。
南華村的高山草原是一片開闊的草甸,登上草原,可以俯瞰整個桂東縣的全景。藍天、白云、綠草、遠山,構(gòu)成了一幅絕美的田園風(fēng)光圖。
筆架山是南華村的另一處觀景勝地。清晨時分,云霧繚繞,宛如波濤洶涌的云海。站在山頂,仿佛置身云端,如夢如幻。
南華村的秘景,每一處都獨具特色,既有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有人文的溫情脈脈。在這里,我們感受到了最純粹的田園生活,也領(lǐng)略了大自然的壯麗與神奇。
如果你厭倦了城市的喧囂,不妨來南華村走一走,讓心靈回歸自然,讓腳步慢下來,感受這片土地的詩意與美好。
暮色中的南華村漸漸亮起橘黃的燈火,炊煙與山霧纏綿成紗。我們終于明白,陶淵明筆下“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圖景從未消失,只是隱居在了這樣的山水之間。
責(zé)編:廖慧文
一審:廖慧文
二審:易禹琳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