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7-24 09:30:22
趙偉
如果父親仍然健在,今年要慶賀老人家九十壽誕了。至今仍記得十年前那個冬夜的零點時分,我忽然接到醫(yī)院重癥室醫(yī)生打來的電話,電話里傳來急促促的聲音“你父親走了,你們快來下......”我聽后心里猛地一震,隨即“哇”的一聲哭出聲來。父親久患沉疴,已臥床多年,盡管對父親離去早有思想準備,然而當這一刻真正來臨時,那種從此天人永隔的哀痛讓我有瞬間被抽空的感覺,我一時真無法接受從小育我護我的堅強父親就這樣極其虛弱地走了。
很多年后,每當回想當時的一幕,仍能使我情緒久久難以平復。時光匆匆,似轉(zhuǎn)眼間父親離開我們已整整十年了,快逝的時間并沒有淡漠我對父親的思念,隨著自己的年歲漸長,這種思父之情反而愈發(fā)悠重,腦海中經(jīng)常如電影般回放有關父親的場景。和父親相處的幾十年,我深深地感受到父親正直、善良和樸實無華的擔當品格。父親平凡普通的人生契合了特定歷史背景下不一樣的思想境界,這種境界折射出了父親不普通的那一面。
父親1935年生于湘潭縣中學附近的長園里(今屬雨湖區(qū)云塘街道,緊鄰湘潭市一中)一個貧困農(nóng)民家庭,自幼因營養(yǎng)不良致身體羸弱多病,10歲方入私塾讀書,但父親學習刻苦用功且記憶力驚人,兩年私塾所學的18本課本摞在一起有半尺多高,他可以不間斷地一口氣背下來。12歲喪母后即輟學務農(nóng),暇時跟人學會計。16歲時激情滿懷參加了修建大托鋪機場、整修洞庭湖的勞動大軍。由于當時當?shù)馗赣H算是小有文化的人,1953年剛滿17歲即擔任了河西區(qū)(今雨湖區(qū)部分)護潭鄉(xiāng)鄉(xiāng)秘書,1955年又到《建設報》報社(時屬湘潭地委機關報)從事照相制版工作,1956年《建設報》停刊后回到云塘鄉(xiāng)任工交辦主任、農(nóng)機總廠黨支部書記等職務。
基層農(nóng)村工作為父親提供了努力耕耘的沃土。由于父親愛鉆研、有魄力,處事公道,在生產(chǎn)勞動中常常能帶頭苦干,并嚴以律己,他摸索的“菜豬魚一體化”工作思路在實踐中獲得了較大成功,豐富了集體經(jīng)濟內(nèi)容,受到了上級和群眾的肯定。1964年父親被湘潭市推薦參加湖南省勞動模范群英表彰大會。散會后,父親胸戴大紅花被鑼鼓簇擁著返回湘潭。
作為農(nóng)村基層組織的負責人,父親一直抱有想改變集體經(jīng)濟面貌進而改變?nèi)罕娎щy境況的心愿。父親為籌備設立隊辦經(jīng)濟實體而東奔西走,傾注了大量心血,經(jīng)常加班到深夜。那時,父親加班身邊常備有一只熱水瓶,肚子餓得叫時,宵夜自然是沒有的,通常就是不斷喝白開水對付,也就是那時,父親得了嚴重的胃病。汗水終于換來成果,隨后的幾年中,大隊綜合機械廠、食品加工廠、立體綜合種養(yǎng)場、酒廠、飲食店、副食南雜代銷店等隊屬經(jīng)濟實體相繼成立并運營。
父親經(jīng)常對我們講,他是舊社會過來的,吃過不少苦,搭幫黨讓我們有口飽飯吃有個房子住,能夠光榮勞動,感到很知足很幸福,要感恩哩!作為一個老共產(chǎn)黨員,父親始終將自己定位于一個能干事多做實事的普通的農(nóng)村基層干部,一心撲在工作上,對個人的所謂前途之類的東西考慮不多。
對于工作上的事,無論大小,父親卻比什么都上心。父親對生產(chǎn)隊里的“五保戶”老人也特別上心,逢年過節(jié)上門看望這些孤寡老人成為他立的頭等優(yōu)先規(guī)矩,平常也總是想方設法及時解決老人們的生活困難。一次父親的重度胃潰瘍病發(fā),劇烈的疼痛讓父親連續(xù)臥床幾天不能動彈,當時一個叫“印八娭毑”的五保老人不知哪里得到消息,不顧八十多高齡晚上七點多顫巍巍地走到我家,打開隨身攜帶的手巾包并從包里取出平日里攢的八九個雞蛋,說是來看父親,這一幕竟把我父親感動得流淚了。
生于斯長于斯的父親對這片土地的人有著厚重的情感,群眾也報以父親樸素真摯的口碑,以至于后來父親離開這里到其他單位工作很多年后,仍有很多原先的老朋友老同事經(jīng)常來看望他。
父親對工作的熱忱并不影響對家庭的擔當對孩子的關愛。我6歲那年有次隨鄰居伙伴到離家十余公里的下攝司一帶扯豬草,時值盛夏午后,我因中暑竟然在草垛上昏過去了,同行的一個伙伴見狀后驚慌失措地跑回去報信,父親得信后放下手中的事連走帶跑(父親不會騎自行車)急匆匆朝我們所處的位置趕過來,其時我早已醒過來并背著草蔞往回走了,當兩路人在一大橋頭相遇時,父親那個高興勁兒真的難以形容,他雙手捧著我的臉反復地又捏又拍,隨后又難得爽快地帶著我們到十四總?cè)A北春飲食店每人吃了碗餛飩作為犒賞。
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次我看見有同學削鉛筆時竟然不是用小刀削而是用精致的鉛筆刀旋削,那削出的木花好有趣好漂亮,我好羨慕啊,于是回去便吵著向母親要,在經(jīng)濟困難物資匱乏的年代,尤其對于農(nóng)村家庭,鉛筆刀這玩意已經(jīng)是學習用品上的奢侈物了,不像現(xiàn)在說買就買,就能買到。父親在一旁聽了我的描述后,平靜地對我說:“莫急咯,我來做一個。”說著開始動起來,父親用的方法今天看起來是極其原始笨拙而可笑的,他鋸下一個小方木頭,在木頭中間鉆個圓孔,然后在邊上再開條縫,把平常刮胡子用的刀片從縫里塞進去用繩子固定,模仿鉛筆刀的原理去旋削鉛筆。父親為滿足我這要求忙活了半晚,結(jié)果自然是不成功的,但我此后再沒有向父親提出過類似要求了。
有人說,有母親的日子真好,但我也要說,有父親的日子真好!父親在外是傘,在家是天,是柱,是力量的臂,是安全的港,父親就是家的底氣。父親好強一輩子,哪怕是在晚年前后中風7次,每次他都倔強地挺立過來,堅強地面對生命,直至最后一刻。父親固然是平凡而普通的,但正如時代之微塵,落在個體身上都是一座山,父親撐起了外面的傘,也撐起了家里的天。屬于父親的那個時代已然遠去,但父親對社會的責任感,對工作的務實態(tài)度,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對家庭的擔當,我覺得是傳承給我的一筆不菲的精神財富。
責編:劉瀚潞
一審:劉瀚潞
二審:易禹琳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