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10:49:23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7月22日訊(通訊員 涂山河)
五月的風掠過君山,墩子堰的蘆蕩便翻涌起來。青翠的葦葉相互摩挲,沙沙作響,像是要訴說些什么。我蹲下身子,用指尖觸那溫熱的泥土……八十年前,這里浸透了鮮血與吶喊。
一九四三年春,日寇的鐵蹄踏碎了岳陽河西鄉(xiāng)的寧靜。在珠目山的炮樓里,膏藥旗在風中獰笑。而在敵人眼皮底下,新四軍江南挺進支隊的紅旗,卻倔強地插在這片蘆葦蕩深處。楊震東帶著戰(zhàn)士們晝伏夜出,像一柄藏在葦叢里的尖刀。
相持了一年后的五月六日,偽軍大隊長章世杰領(lǐng)著兩百余人,分兩路撲向墩子堰。他們踩著初夏濕軟的田埂,槍管上挑著搶來的雞鴨,靴底沾著新插的秧苗。這些二鬼子不知道君嶺村的土墻后面,還有五十多雙眼睛正死死盯著他們的腳步。
槍聲是在晌午炸響的。楊震東的駁殼槍第一個開火,子彈穿透了偽軍隊伍里那面杏黃旗。埋伏在蘆葦叢中的戰(zhàn)士們突然躍起,像一陣狂風卷過麥田。偽軍們還沒摸到槍栓,就被分割成幾截亂竄的蚯蚓。有個戴眼鏡的日本宣撫軍官站在最后,他手里的軍刀還沒出鞘,就見偽軍副大隊長祝六如已經(jīng)跪在泥水里舉起了雙手。
戰(zhàn)斗結(jié)束得比蒸熟一鍋米飯還快。硝煙散去時,十具偽軍尸體歪在田溝里,像一堆被鐮刀割倒的稗草。繳獲的機槍槍管還發(fā)燙,五十多支漢陽造步槍整齊地碼在曬谷場上,金屬部件在陽光下泛著青灰色的光。幾個半大孩子圍著繳獲的東洋馬打轉(zhuǎn)轉(zhuǎn),還偷偷往馬鞍上蹭手上的泥巴。
墩子堰的老人們說,那天傍晚的蘆葦蕩格外青翠,新四軍戰(zhàn)士把繳獲的子彈分給民兵時,晚霞把每個人的臉都映成了古銅色。有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蹲踮著腳給戰(zhàn)士系上草鞋帶,鞋尖上還沾著墩子堰的泥。
如今我站在當年的戰(zhàn)場上,看見一群系紅領(lǐng)巾的孩子跑過田埂。他們書包里裝著《小英雄雨來》,腳下踩著當年子彈殼沉睡的土地。風從洞庭湖吹來,蘆葦便齊刷刷地彎腰,又齊刷刷地挺直——就像八十年前那些彎著腰在彈雨中沖鋒,又挺直脊梁打掃戰(zhàn)場的背影。
紀念館玻璃柜里,那挺繳獲的機槍早已銹蝕。但當我貼近觀察,恍惚還能聞到槍油混合著汗水的味道。這味道讓我想起村里九十三歲的李阿婆,她總念叨著當年幫新四軍磨米時,谷糠落在戰(zhàn)士衣領(lǐng)里的樣子。
暮色漸濃時,我摘下一片葦葉含在嘴里。微苦的汁液在舌尖漫開,恍惚嘗到了歲月的滋味。墩子堰的泥土記得每一滴血,每一顆汗,就像蘆葦記得每一陣風。這些青了又黃、黃了又青的葦桿,不就是大地的骨頭嗎?它們被風雨壓彎,卻從未折斷,年復一年地從血沃的土壤里長出新綠。
回去的路上,遇見幾個放學的孩子用葦葉折疊小船。他們不知道,八十年前的少年,也曾用同樣的葦葉,為新四軍傷員包扎傷口。時光在這片土地上打了個轉(zhuǎn),把堅韌和希望,編進了每一根蘆葦?shù)墓枪?jié)里。
責編:張佳玲
一審:馮鐵
二審:張一新
三審:閔皓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