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10:04:26
隨侯珠
日常生活中,形容一個(gè)人脾氣好、為人謙和,常常用“隨和”這個(gè)詞。隨,隨從、依順;和,相應(yīng)、和諧。這樣的解釋盡管也算符合這個(gè)詞的意思,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隨和”一詞的來源并不是“隨”與“和”的字面意思,而是古時(shí)候兩件寶物的并稱。
這兩件寶物的名字叫隨侯珠、和氏璧,是春秋時(shí)期的寶物,合稱“春秋二寶”,也叫“隨珠和璧”。
唐代類書《藝文類聚》引《搜神記》:“隨侯行,見大蛇傷,救而治之。其后蛇銜珠以報(bào)之,徑盈寸,純白而夜光,可以燭堂,故歷世稱焉?!彪S國是周的同姓諸侯國,后為楚所滅。
和氏璧的故事則盡人皆知?!俄n非子·和氏》記載,卞和在山中發(fā)現(xiàn)一塊璞玉,獻(xiàn)給楚厲王,厲王讓人鑒別,鑒別的人說這是一塊石頭,厲王怒而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腳。厲王死后卞和又獻(xiàn)玉石給繼位的武王,武王讓人鑒別,鑒別的人也說這是一塊石頭,武王下令砍去卞和的右腳。文王繼位后,卞和抱著這塊玉石,在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派人詢問,卞和答:“我不是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傷,而是悲傷無人識(shí)玉。”于是文王讓人打開玉石,里面果然是塊稀世寶玉,遂取名“和氏之璧”。
和氏璧
有趣的是,這兩件寶物都跟楚國有關(guān):楚滅隨后,將隨侯珠據(jù)為己有;和氏璧則本就產(chǎn)自楚國。西漢學(xué)者劉向的《新序·雜事》記載:“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觀楚之寶器。楚王聞之,召令尹子西而問焉:‘秦欲觀楚之寶器,吾和氏之璧,隨侯之珠,可以示諸?’”可見“春秋二寶”其時(shí)都已歸楚國所有。
秦滅楚后,將此二寶收入囊中,李斯在著名的《諫逐客書》中對(duì)秦始皇說:“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薄半S、和之寶”即此二寶,李斯特意點(diǎn)明“秦不生一焉”,可見都是由秦始皇擄掠而來。
秦始皇將和氏璧制為玉璽,并傳了一千多年,五代時(shí)不知所終;隨侯珠則自秦始皇之后即無蹤影?!按呵锒殹钡拿\(yùn)令人嗟嘆。不過,此二寶并稱的“隨和”一詞流傳了下來?!半S和”是二寶,因此用來比喻高潔的品德,凡是具備高潔品德的君子都很謙和,因此又慢慢演變成謙和、和氣之意。
(《文萃報(bào)》選自《書摘》)
責(zé)編:伍芳芳
一審:伍芳芳
二審:姚瑤
三審:黃維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