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7-08 14:53:36
張未末
近期,湖南美術館的“面具、迷宮或游戲的主人——儺面具藝術體驗展”,以200余件湘西、貴州等地的儺面具為載體,通過游戲化、迷宮化的展覽設計,構建了一個多重主體對話的場域。在主體間性視域下,展覽不僅呈現(xiàn)了儺這一古老民俗的符號體系,更通過當代策展邏輯激活了其文化基因,從神話原型、策展敘事、館際聯(lián)動等向度,讓儺文化成為連接古今、城鄉(xiāng)、學者與公眾的精神容器。
儺面具的神話原型與象征主義
儺文化作為中國古老的祭祀儀式,其核心物質符號載體“儺面具”,承載著先民對神靈世界的集體想象。榮格的原型理論指出,原始意象沉淀于集體無意識中,儺面具正是此類“古老回聲”的物質化呈現(xiàn)。
儺是神靈人格化的媒介,在儺戲中“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繪有不同神靈的儺戲面具都承載著其角色所對應的超能神力,這揭示了面具作為人神轉換的閾限工具的象征本質。展覽中湖南地區(qū)儺面具怒目獠牙的造型,與貴州地區(qū)嬉笑的儺面形成對比,共同構成驅邪與納福的二元原型結構。
神話的象征意義總是大于教育意義,在儺戲中常演繹的《目連救母》等生死敘事,儺面具成為跨越陰陽的通行證。展覽中關于生死的互動思考引導觀眾用面具符號解構死亡焦慮,正是對法國象征人類學家和神話學家吉爾伯特·杜蘭視神話為一種“象征、原型、基模的動態(tài)體系,一種在基模的驅動下努力構成敘文的動態(tài)體系”的實踐呼應。當然,這一主題也體現(xiàn)在由湘西州創(chuàng)排的湖南省重點文藝項目舞劇《二十四時舞》中的秋公秋婆形象上,凸顯了生死主題的儀式表達。
值得一提的是,策展人引入賽博格美學重構儺面,巧妙實現(xiàn)集體無意識的現(xiàn)代轉譯。如互動裝置將傳統(tǒng)紋樣與電子熒光色結合,這種再造并非消解神圣性,而是通過科技與巫儺的符號并置,喚醒都市人群對“陌生”“神性”的感知力。當觀眾為空白面具賦予“賽博龍王”“數據鐘馗”等新名時,實質是在參與一場跨越千年的原型編碼實驗。
儺面具從祭祀法器到藝術符號的嬗變,印證了列維·斯特勞斯所言:“如果我們在研究歷史時,將它構想為神話的一種延續(xù)而絕非與神話完全分離的歷史,那么,在我們心智之中縈回不去的‘神話’與‘歷史’之間的鴻溝,還是有可能被沖破的”。在神話與歷史的這種結構中,儺面具的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鏈接著神話與歷史的關系,展覽通過原型激活,找到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介質與嵌合點,使儺文化從民俗標本升華為可對話的精神母體。
公共空間的策展敘事與公眾美學接受
湖南美術館此次展覽的革新性,在于其構建了一個多向度對話的公共場域。通過游戲化敘事打破傳統(tǒng)“觀看-被看”的單向話語權力結構,實現(xiàn)了策展人、觀眾、展品的主體間性互動。
一方面,是游戲化敘事重塑觀展邏輯。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首先用游戲這一概念來表示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在1974年薩爾茨堡演講中他再次以“游戲”為主題,對藝術作品的存在狀態(tài)做了進一步描述。展覽拋棄線性展陳模式,將空間轉化為迷宮式游戲場。觀眾手持“法器”地圖,在五大任務中解鎖文化密碼:“抓住情緒小妖”通過視覺追蹤技術將儺面情緒具象化;“染·儺”區(qū)域提供面具彩繪體驗,使觀眾從“觀看者”變?yōu)椤凹せ钫摺?。這種設計暗合伽達默爾的論斷——當觀眾為儺面具命名并投射自身情緒時,儺文化在主客交融中完成意義再生。
另一方面,是美學接受的代際彌合。傳統(tǒng)儺面具的猙獰造型常使兒童產生審美隔閡。展覽從各年齡階層觀眾友好角度考慮,以萌化的設計降低認知門檻,同時保留“開山神”等經典形象的原始張力。這種分層敘事策略,使孩童這一主體能與人類學者在同一空間獲得差異化的有效接受,實現(xiàn)公教功能的普適化。
此外,是主體間性的空間生成。策展旨在通過互動建立深度對話。在“儺的精神分析·‘自我’與‘他者’”部分,觀眾作為存在個體回答“你是誰”,此時面具既是他者身份的象征,又是自我投射的屏幕。這種設計迫使觀眾在“本我”和“超我”的映射中重新定位身份,呼應了拉康“主體通過他者視角構建自我認知”的哲學命題。
展覽通過敘事革新,使湖南美術館從文化展示空間升華為意義生產場域,公眾在此不僅是審美接受者,更是地方知識的共創(chuàng)者。
“省市聯(lián)動”的又一實踐從溪上博物館到湖南美術館
展覽背后的館際合作模式,既是博物館“省市聯(lián)動”的層級深化探索,又為我們揭示了“文藝賦美鄉(xiāng)村振興-省級展示平臺轉化”的新路徑。
首先是溪上博物館的鄉(xiāng)土守護。常德澧縣溪上博物館是湖南首批39家“鄉(xiāng)村博物館”之一,作為深藏于民間的鄉(xiāng)村自發(fā)自覺文化機構,長期收集散落民間的儺戲面具、神圖、法器等,其藏品承載著湘北乃至湘南湘中至貴州周邊的儺祭完整記憶鏈。與溪上創(chuàng)始人雷鳴的交流中他認為:“儺面具是解鎖先民宇宙觀的鑰匙”。但受限于基層的傳播力,這些文化密碼長期處于“沉睡”狀態(tài)。
其次是省級場館的平臺構建。湖南美術館通過三大策略助力文化傳播,一來通過省級場域空間賦能,以省級大館力量,破解了鄉(xiāng)村博物館缺乏強勢公共文化空間的短板;二來提供學術加持,聯(lián)合民俗學者梳理儺文化從“驅邪工具”到“精神分析媒介”的學理脈絡,讓專業(yè)闡釋豐富單純的感官體驗;三來依托現(xiàn)代技術激活傳統(tǒng)文化,引入AR視覺追蹤、數字投影等技術,使靜態(tài)面具獲得動態(tài)敘事能力。
再者是政策聯(lián)動的創(chuàng)新價值。此次合作是湖南美術館與民間基層文化館所對“省市聯(lián)動”模式的另一維度探索范例,即基層館所從內容上反哺省級院館,印證了省級場館作為“文化轉換器”的效能。更重要的是,它構建了文化保護的閉環(huán)生態(tài),那便是鄉(xiāng)村博物館保存基因、城市美術館培育新種,最終建構地方文化自信。這種層級聯(lián)動模式,為破解“鄉(xiāng)村文化空心化”提供了湖南方案。
作為文化再生孵化器的公共空間
基于此次展覽的范式突破,以儺面具為例的地域文化當代轉化已顯現(xiàn)明顯趨勢。一是數字孿生與活態(tài)傳承并進,如《土家族儺文化數字化傳承研究》一書提出的“靜態(tài)保護-活態(tài)傳承”雙軌模式,未來可通過建立相關三維數據庫,結合全息投影復現(xiàn)儺面具實物乃至儺戲場景。二是跨界融合重構文化邊界,上海M50“儺NUO——向神跳舞,儺出好戲”非遺復興藝術展,向我們示范了音樂、潮鞋、咖啡與儺元素的融合。本次展覽則證明“科技+民俗”的潛力。未來可進一步探索“儺文化+心理療愈”“儺舞+現(xiàn)代舞”等路徑,使傳統(tǒng)符號融入日常生活美學。三是公共文化機構在此進程中扮演著核心樞紐角色,美術館通過策展敘事將邊緣文化推向主流視域,博物館通過學術研究守護文化基因,而數字平臺則成為無界傳播的血管。三者合力,方使儺這般古老的地方性知識,在當代精神圖景中重獲主體地位。
總的來說,在湖南美術館的迷宮中,儺面具已從祭祀法器蛻變?yōu)槁?lián)通多重主體性的精神容器。它承載著先民對自然的敬畏,也映照著今人對身份的追問;它凝聚著溪上博物館的鄉(xiāng)土堅守,也彰顯著省級場館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儺文化的新生證明,地方性知識要在全球化時代存續(xù),既需堅守文化基因的“本真性”,更要通過公共空間的重塑,使其成為多元主體對話的活態(tài)場域。
當孩童為親手繪制的“賽博儺面”命名時,當青年在情緒捕捉屏前與“怒目金剛”對視時,儺文化便在這一瞬間完成了從古老神話到當代想象的華麗轉身。而公共文化機構的價值,正在于締造無數這樣的瞬間——在主體間的對話中,讓傳統(tǒng)活在當下,讓未來聽見遠古的回響。正所謂:
面具之后,人神共舞。迷宮之中,古今同游。
責編:劉瀚潞
一審:劉瀚潞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