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評論雜志社“指點”微信公眾號 2025-06-10 11:46:49
調查研究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重要工作方法。
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特別是黨的百余年歷史上,留下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經典調查報告。經典調研理論中蘊含的求真精神、問題意識和實踐智慧,始終是調研工作的根基。

近日,《新湘評論》雜志社獨家策劃報道《重溫經典學調研》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集結出版。該書通過梳理經典文獻、剖析典型案例,幫助讀者回歸調研的本源,掌握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方法論。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不僅倡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還就加強和改進調查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2012年實施的中央八項規(guī)定第一條,便強調要改進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更是一種工作作風。以什么樣的作風態(tài)度開展調查研究是決定調研成效的關鍵。在這方面,許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聚焦問題、深入一線,扎實有效地開展調查研究,留下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經典調查報告,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范。
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學習教育之際,湖南人民出版社將這20篇報道作品結集,并節(jié)選了部分經典調研報告原文。相信這對推動學習教育深入開展,幫助廣大領導干部改進調查研究作風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和重要的啟示價值??傮w上,該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策劃上別出心裁。以逆向思維將視角投向了歷史上的經典調研作品,通過解讀賞析經典調研文本、重溫調研故事,挖掘經典調研中的深刻內涵,給當下的調查研究以啟示。在現(xiàn)實中,調查研究作風不實的現(xiàn)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作秀式調研”“盆景式調研”“蜻蜓點水式調研”等各類形式主義問題也層出不窮,調查研究的“異化”現(xiàn)象引起關注,一些領導干部的調研本領亟待提高、調研作風急需改進。在這樣的背景下,將經典調研著作進行賞析解讀,倡導繼承發(fā)揚蘊含其中的調研精神,學習借鑒其調研方法,便具有了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這對于糾正當前被“異化”的調研現(xiàn)象,讓調查研究回歸本質本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篇目上精心遴選。在馬克思主義17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特別是黨的百年歷史上,留下了大量經典的調研著作。我們在組織這組系列報道時,將思路進行了集中:一是選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馬克思的《工人調查表》、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還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云等在各個時期的調研著作。二是選擇各個歷史時期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如民國時期的《可憐之人力車夫》、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木口村調查》、延安時期的《農村十日》、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蔣軍七十四師的調查研究》,此外,在社會主義和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時期也有代表性的篇目入選,特別是《一劑必不可少的補藥》這篇關于小崗村包產到戶的調查,對中國農村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三是選擇對當下調查研究最具典型啟示意義的作品,如選擇習仲勛領導的“郝家橋調查”產生的調查報告就是因為它們是蹲點調研的示范作品,李卓然的《固臨調查》是全面“解剖麻雀”的典范,高克林的《魯忠才長征記》是運用會議調查法的代表作,林伯渠的《農村十日》則是“沉浸式”調研的范例。總之,所遴選的這些經典篇目要涵蓋各個歷史時期,具備典型意義。

賞析上力求深度。所遴選的20篇經典調研作品,有的大家比較熟悉,有的卻鮮為人知。要真正把這些經典作品的意義發(fā)掘出來,就需要在賞析解讀時做到有新意、有深度。一是深挖。對待每一篇經典作品,除了解讀文本本身,還通過對大量相關文獻的梳理和挖掘,完整交代了調研的背景、調研的過程、調研所產生的影響等。二是發(fā)掘。重點發(fā)掘經典作品所蘊含的調研精神。如通過馬克思編制的《工人調查表》著重闡述其對工人階級感情極端深厚,對工人解放事業(yè)極端負責的精神,通過周恩來的《關于食堂和評工記分等問題的調查》著重闡述周總理能聽真話,“敢于和不同意見的人討論問題”的求真精神;通過陳云的《青浦農村調查》著重闡述其見微知著、“蹲下去看螞蟻”的嚴謹細致作風。三是提煉。“重溫經典學調研”重點在“學”,整組報道對每一篇經典作品,除了完整敘述調研過程、解讀調研文本外,在文章最后一部分重點提煉總結經典作品中具有啟示借鑒意義的調研藝術、調研方法,如在《處處留心皆調查》中就強調要重點學習毛澤東處處留心、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銳性,在《注重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中就強調要學習恩格斯“親身觀察”的參與式調研方法,在《要發(fā)現(xiàn)事物的內部運動規(guī)律》中就強調要學習張聞天注重“分析與綜合”的調研經驗。

表達上鮮活新穎。“重溫經典學調研”這組報道,闡釋的是各種歷史文本和靜態(tài)史料,如果不注重表達,很容易變得呆板、沉悶。但通讀整個系列,卻沒有這個感覺,反而感受到了文本的溫度和題材的鮮度。在內容上,我們的導語要引人入勝,框架要工穩(wěn)精巧,如《用好蹲點調研這個重要一招》開頭寫道:“1943年開春,春寒料峭的陜北高原上出現(xiàn)了風塵仆仆的一行8人,他們帶著兩匹大騾子,馱著糧食、被褥等,沿著崎嶇的土路來到了郝家橋。他們就是習仲勛帶領的綏德地委干部和幾位記者?!边@樣白描式的語言才能有穿透力和現(xiàn)場感。在形式上,我們積極運用全媒體呈現(xiàn),除了做到圖文并茂外,每一篇文章都插入了一個精心制作的微視頻,豐富表達形式,讓厚重的歷史文獻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讓靜態(tài)的史料“動起來”“活起來”。

責編:王敦果
一審:王敦果
二審:蔣茜
三審:周韜
來源:新湘評論雜志社“指點”微信公眾號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