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戶端 2025-04-25 14:08:41
新湖南客戶端4月25日訊(通訊員 陳中云)4月24日,第十個“中國航天日”之際,一場融合航天科技與集郵文化的跨界盛典在中南大學第一附屬小學隆重舉行。該校聯(lián)合中南大學航空航天研究院、自動化學院、湖南省集郵協(xié)會、長沙市集郵協(xié)會等五家單位共同主辦的“為中國航天‘加郵’”博士課堂暨航天郵品集藏展,以一封即將飛向太空的特別郵件為紐帶,書寫了航天精神傳承與文明互鑒的新篇章。
上午10時,航天郵品集藏展率先拉開帷幕。禮堂內,我國首部榮獲世界郵展金獎的《從空間飛行先驅到太空郵件》航天郵集(8框128枚國際標準貼片)引得觀眾駐足。這套跨越百年的郵品體系,串聯(lián)起從齊奧爾科夫斯基火箭理論到中國空間站建設的航天史詩,成為連接人類航天史的“時光信物”。一旁陳列的20件中國航天員簽名封片(由航天員集藏專家鐘江軍先生提供),更讓觀眾得以近距離觸摸楊利偉、王亞平等航天英雄的逐夢印記。禮堂外,中南大學航空航天技術研究院黃佳副教授團隊打造的科研圖片展,通過高分辨率衛(wèi)星影像、航天器模型等,立體呈現(xiàn)“湖南智造”在航天領域的硬核貢獻。
博士課堂環(huán)節(jié),科技與人文交相輝映,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國際集郵聯(lián)航天集郵委員會委員林大安以《充滿趣味的航天集郵》為題,深入揭秘郵票背后的太空秘聞。他從1957年蘇聯(lián)“斯普特尼克1號”搭載的首份太空郵簡講起,生動展現(xiàn)了早期人類對太空探索的記錄嘗試。中南大學自動化學院趙黨軍教授則通過氣球實驗互動、平衡控制實驗等淺顯易懂的空氣動力學演示,深入闡述火箭發(fā)射原理,并介紹我國自動化系統(tǒng)等研發(fā)成果,彰顯中國航天工程的“硬核”擔當。當大屏幕展示蘊含“中南技術”的重型火箭發(fā)射成功的畫面時,現(xiàn)場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
活動高潮出現(xiàn)在“寄往太空的特別郵件”環(huán)節(jié)。2203班劉亞森同學用流利英語朗讀了致國際空間站乘組的信件,這封由150名師生共同簽名的信件,不僅邀請宇航員為郵件簽名并拍攝“太空漂浮紀念照”,更希望加蓋國際空間站專屬郵戳,讓中國少年的航天夢想留下太空印記。經(jīng)林大安會士現(xiàn)場解讀太空郵件“地面收集—火箭運輸—空間站處理—返回地球”的完整流程后,三名學生代表與專家共同將信件投入印刻“麓楓未來郵局”標識的特制郵筒?!?、2、1——太空我們來了!”隨著童聲齊呼,這封承載著文明對話使命的郵件正式啟程,開創(chuàng)了我國基礎教育領域通過郵政載體開展國際航天文化交流的先河。
湖南省集郵協(xié)會主任王迎在總結中指出:“這封飛向寰宇的信件,是‘郵文化+航天教育’的創(chuàng)新實踐,更是文明互鑒的生動范例。當中國少年的航天熱望借由郵票這一‘世界語言’傳遞,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美詮釋。”據(jù)統(tǒng)計,活動通過線上直播吸引超2萬人次觀看,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一小、大圩二小的26名師生代表專程赴現(xiàn)場參與,實現(xiàn)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向偏遠地區(qū)的精準輻射。
這場融合“航天硬核科技”與“郵品文化軟實力”的跨界活動,不僅讓青少年在方寸郵票中讀懂航天精神,更以“太空書信”為媒,向世界遞出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明信片”。正如活動主辦方所言:“當孩子們親手投遞的信件未來隨航天器返回地球,這份跨越天地的‘時光郵包’,終將成為他們逐夢星辰的永恒動力?!?/p>
責編:陳宇
一審:黃磊
二審:王德和
三審:瞿德潘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