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8 16:57:05
高鐵站臺打傘是否有觸電風險
遇到雨雪天氣時,許多旅客會打雨傘出行。有些人擔心,高鐵站臺前面的接觸網電壓高達2.75萬伏,在站臺上打傘有觸電風險。這種擔心有沒有道理呢?
出于安全和乘車秩序的考慮,鐵路部門不提倡在高鐵站臺打傘。國鐵南昌局福州供電段供電技術科科長胡文明表示,高鐵站臺打傘造成觸電必須有許多先決條件,比如,站臺地面有大量積水、旅客撐的傘是導電的金屬傘尖、離接觸網太近。在晴好天氣下,金屬傘尖或其他的金屬物品只要離開接觸網一個手臂的距離就是安全的。如果在雨天出行,金屬傘尖或攜帶的金屬物品應盡量遠離接觸網帶電體,與接觸網帶電部分的距離不能小于2米。
“2米以上”是鐵路部門規(guī)定的人員與高壓帶電的供電設備的安全距離。我國鐵路站臺的設計,旅客在鐵路站臺上即使打傘,與接觸網的距離也都大于2米。
鐵路部門建議旅客在雨天盡量穿戴雨衣或使用防水外套,避免在站臺上打傘。如果確實需要使用雨傘,可以使用折疊傘,避免金屬傘尖靠近接觸網帶電范圍。
高鐵站臺打傘也存在其他安全風險。在春運客流高峰期間,站臺上人流密集,打傘會增加擁擠和混亂的風險,還容易遮擋視線,影響他人通行,甚至可能發(fā)生碰撞、剮蹭等事故,引發(fā)糾紛。
此外,當列車進出站時,由于旅客和列車之間的空氣流動速度快,氣壓小于周圍氣壓,形成了把旅客往列車方向的推力。這股推力可能把雨傘甚至旅客吸向列車,造成安全事故。
智能手表貼在高鐵車窗上為何取不下來
近期,網絡上熱議起一個話題——“別把智能手表表盤貼在高鐵車窗上”。盡管許多網友發(fā)出警告,但仍有人因好奇嘗試,結果智能手表牢牢吸附在車窗上難以取下。
為何智能手表能如此緊密地吸附在高鐵車窗上?這背后涉及一個物理學現(xiàn)象——光膠現(xiàn)象。山東大學國家膠體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逸坦解釋,當兩個物體表面光滑到一定程度時,它們之間的摩擦力會增大,使得兩者緊緊貼合。此外,由于智能手表表盤和車窗玻璃不可能絕對光滑,當表盤貼近車窗時,氣泡區(qū)的氣體會被排出,形成低壓甚至真空狀態(tài),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智能手表被緊緊壓在車窗玻璃上。
面對智能手表被牢牢吸附的情況,硬拽、硬撬等方法會損壞手表和玻璃。李逸坦建議,可以通過扭動智能手表來縮小接觸面積,或者在表盤與玻璃縫隙處輕輕插入細針或薄卡片等工具讓空氣進入,平衡氣壓。此外,加熱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操作緩慢并選擇適當?shù)臏囟?,避免損傷智能手表。
面對智能手表被吸附在高鐵車窗上的情況,我們應了解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采取正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同時,也要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類似情況的發(fā)生,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在高鐵上充電可能損壞手機
在漫長的旅途中,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產品成為大家消磨時光的得力助手。然而,當這些設備電量不足時,如何在列車上安全充電成為旅客們關心的問題。
天津大學研究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常務副秘書長陳亞楠為我們解答了疑惑。他介紹,我國的列車大多為電力機車,通過車頂受電弓從電網取電。這些電能既可以驅動列車前進,也能經過變壓器處理和交直流轉換后,供車內使用,如座位下方的電源插座。這些插座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安全性,位置隱蔽且不易被水淋濕,從而有效避免了觸電風險。
但陳亞楠也提醒,列車電源在轉換過程中會附帶高頻脈沖。如果手機充電器濾波功能不強,可能會導致手機屏幕失靈、元件老化甚至損壞。此外,高鐵每隔50公里會有一座牽引變電站供電,變電站轉換時的瞬態(tài)波動電壓也可能對手機電池管理系統(tǒng)和充電電路產生沖擊。
那么,在高鐵上如何安全充電呢?陳亞楠建議自帶充電寶作為首選,高鐵電源僅供應急使用。若必須使用插座充電,則應選擇原裝充電器和具有強化穩(wěn)壓、濾波功能的優(yōu)質充電器。同時,在充電過程中應避免頻繁操作手機,尤其是高功耗任務,以減少不穩(wěn)定電流和電壓帶來的潛在危害。一旦發(fā)現(xiàn)手機充電狀態(tài)異常,應立即停止充電。
(綜合央視新聞、央廣網、光明網)
責編:伍芳芳
一審:伍芳芳
二審:姚瑤
三審:黃維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