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丨張覓:別開生面的九堂文學啟明課——評黃曉丹《九詩心:暗夜里的文學啟明》
新湖南客戶端 2025-01-16 09:47:00
文丨張覓
江南大學黃曉丹教授講解古詩詞的書,其寫法和一般學者不一樣,更多了某種文化散文的意味。她似乎戴了一雙透視鏡,能通過古詩詞看到旁人所看不到的文化靈魂。在最新出版的《九詩心》中,黃曉丹選取了屈原、李陵、曹丕、陶淵明、杜甫、歐陽修、李清照、文天祥,以及吳梅村等九位文人的詩歌經典文本,結合其生命故事進行深入探析。其寫法之新穎、筆觸之靈動、感悟之深刻,體物之細微常令人驚嘆。她以哲人之眼觀詩,而非僅是文人之眼。這讓她的書兼有了厚重與靈性,時時閃現思想的靈光。
黃曉丹的寫法很新穎,新就新在把古詩詞與詩人的生命細節(jié),以及自己乃至今人的生命體驗相融合,并且運用比較文學的手法,從外國文學或者現當代文學進行導入,并時常在文中進行中外文學、古今文學的比較,給人一種陌生化的閱讀體驗與全新的閱讀視角。譬如第一篇《屈原:時間的焦慮》中,她就從博爾赫斯最著名的小說《小徑分叉的花園》進行導入,講到屈原在《離騷》中所體現的時間意識,屈原對極端的美的追尋,屈原對時間的極端焦慮,以及屈原是如何向天國和歷史中尋找永恒。黃曉丹說:“擁有時間這種抽象的概念是不快樂的。它將死亡的陰影投向距離死亡尚遠的時候,《離騷》可能講了另一種東西,即人類從神話時代進入理智時代的震撼和手足無措?!痹诖似Y尾處,黃曉丹援引托爾金在《精靈寶藏》中關于死亡的論斷,評道:“《離騷》正是寫出了人類在認領這份禮物的過程中的艱難和尊嚴?!蔽覀兒苄枰@樣新鮮的詩詞鑒賞與文本解讀,把古韻讀出新意,不落窠臼,別開生面,能引發(fā)人的情感共鳴與深入思考。讀黃曉丹的書,會覺得靈氣橫溢。她的文筆是靈動的,讀起來并不枯燥和生硬,而是很好讀和耐讀。一般這種帶有普及性質的學術隨筆是比較難把握的,容易枯燥到無趣,或者媚俗到淺薄,而黃曉丹卻是嫻靜溫婉,娓娓道來,有一種遺世而獨立的翩然風度。她的語言不事雕琢,不惺惺作態(tài),不矯揉做作,因內容的厚實而對自己充滿了絕對的自信,并未刻意討好讀者,也并未刻意掉書袋,而讀者卻不由自主地沉迷在她的文字里難以自拔。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讀者仿佛坐在煙雨江南的園林里,靜靜地聽完了一堂又一堂文學課,整個人被書中的哲思與詩意淋得微濕,有一種清涼到醍醐灌頂的感覺。如在《曹丕:樂極的哀情》里評述曹丕詩歌里透出來的哀傷與憂思,即強烈的“樂極哀情來”的意識。她把曹丕的詩與曹操、曹植都進行了比較,并將以曹丕寫與吳質的書信來與其詩《善哉行》《燕歌行》等相映襯,深入剖析其觀點與心理:“在這封私人信件中,曹丕偏執(zhí)地相信,肉體生命只是文學的附庸。不管壽命長短、死亡原因,只要有著述傳世,生命就沒有遺憾。壽命會結束,歡樂會終止。時候一到,一切戛然而止。文學能夠戰(zhàn)勝其他一切,在通往永恒的路上占據最先鋒的位置。這一觀點最終變成了《典論·論文》里程碑式的宣言,宣告了‘文學自覺的時代’的到來。”有時候她文字中又忽然展現出小小的俏皮,讀者如在園林里忽然偶遇一處清淺可喜的水池。如她調侃吳質給曹丕的回信:“附和了曹丕對死去文士的看法,再次表達了和太子一起游玩的榮耀,最后提醒記得提拔他。大概‘文學的自覺’還不屬于吳質吧?!?/section>黃曉丹的洞察力也非比尋常,因此她不僅旁征博引,寫得很“廣”,還能引人思考,寫得格外的“深”。她并未停留在古典文學解析的表層,而是深入到了其內核,從古詩詞帶給人的美感體驗,到古詩詞帶給人的生命共情,再到古詩詞帶給人的靈魂震顫,一層層抽絲剝繭地把古代詩人的溫情與哲思展現出來。如在《陶淵明:生死的辨證》中解陶淵明“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句中,她從記憶中分別截取了在加拿大蒙利特爾留學時和在溫哥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放學時的生命體驗,用以驗證陶淵明所提煉的詩之美感。黃曉丹指出:“對生命本身的歡慶,這是所有人生意義的起點?!痹谌嗽庥鲆饬x與動力的雙重缺失時,“回到生命本身的活潑潑,就成為人生擺脫停滯,繼續(xù)開展下去的關鍵?!秉S曉丹把陶淵明的這兩句詩與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寫出的詩句相比較,認為陶淵明與杜甫相比,更為出入自如。“杜甫往往入而不出,所以忠厚纏綿;淵明則在沉酣的同時平等地審視著花、月,以及欣賞花月的人,意識到他們都受著同一自然律的約束——‘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section>作為女性學者,黃曉丹心思的靈巧與細膩是驚人的。如她在《杜甫:生活的慰藉》中講解《月夜》,說這首詩的感動之處大概在于強大的共情能力和確定感?!霸跇O度殘酷和危險的長安廢墟之中,杜甫的想象集中在他的妻子身上——他很確定她也在鄜州的月下想他……從鄜州月到小兒女,杜甫沉浸在想象中,一點一點把被戰(zhàn)爭摔碎了的世界粘補起來,變成一個水晶球?!彼凇独钋逭眨弘x失的史詩》中評論其晚年最著名的作品《永遇樂·落日熔金》,認為這首詞是李清照的謝幕禮:“對前朝之物的壯麗夸飾意味著對前朝的徹底告別,而對整個宇宙的壯麗夸飾,即是告別這個世界的準備?!辈⒃谖谋窘庾x的過程中指出:“李清照生命故事的核心是離失?!苯浻蛇@樣深入與細致的文本細讀與剖析,讀者會覺得,那些古代的大詩人離我們并不遙遠,我們曾經經歷的困境,面臨的苦難,內心的掙扎,他們也一樣有過。我們能觸及他們的內心深處,甚至感知到他們的呼吸。書的副標題上寫著“暗夜里的文學啟明”,九位詩人,對應著九堂文學啟明課:“看古代詩人如何應對古今相通的時代困境,獲得內心的從容?!弊x完書之后,讀者仿佛感受到了文學啟明,會覺得自己如同一顆星星一般亮了起來。黃曉丹讓讀者不僅是能深入了解一首詩,更能從詩歌之中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而這可能才是古詩詞的精髓所在,也是古詩詞真正的魅力所在。責編:周聽聽
一審:周聽聽
二審:張馬良
三審:熊佳斌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